2025年11月21日,海澜之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计划发行H股,实现A+H两地上市。独家保荐人为华泰国际。这一动作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这家曾被称为“A股男装第一股”的企业,正试图通过资本市场的二次突围,撬动其转型与出海的新篇章。
根据公开资料,海澜之家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男装品牌(按2024年收入计),连续11年稳居亚洲男装市场首位。截至2025年6月底,其全球门店已超7200家,其中海外门店达111家,覆盖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及澳大利亚等地。旗下品牌矩阵也逐步扩展,除主品牌“海澜之家”外,还拥有轻奢女装OVV、高端婴童品牌英氏,并代理阿迪达斯业务切入运动赛道,形成多品类布局。
但亮眼的行业地位背后,隐忧并存。财务数据显示,公司营收自2019年的219.7亿元下滑至2024年的209.57亿元,增长乏力;2025年前三季度虽实现营收同比增长2.23%至155.9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37%至28.2亿元,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存货高达115.18亿元,库存周转天数长达323天,远高于行业健康水平,反映出其在供应链响应和需求预判上的短板。
面对挑战,海澜之家提出了三大转型方向:一是“修外功”,推进品牌年轻化,签约新生代代言人,推出潮流子品牌“黑鲸”和轻奢女装OVV,董事长周立宸也亲自下场打造个人IP以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二是“练内功”,推动数智化升级,构建“海澜致+”智慧生态、云服智慧工厂和云服实验室三大平台,提升研发与供应链效率;三是“远征出海”,加速国际化步伐,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达2.06亿元,同比增长27.42%,并在悉尼开设澳洲首店,释放全球化野心。
我怎么看这步棋?
说实话,看到海澜之家递表港交所,我并不意外。这家公司太需要一场真正的变革了。它曾经靠“男人的衣柜”这句广告语打遍天下,但在Z世代主导消费的今天,这个标签反而成了枷锁——很多人觉得它“爹味重”、款式保守、缺乏潮流感。而高库存问题更是多年顽疾,说明它的商业模式仍停留在“大批量生产+渠道压货”阶段,离真正的“小单快反”还有距离。
但它这次的战略方向是对的。尤其是出海和数字化这两块,如果能扎实落地,确实有机会打开新局面。东南亚、中东这些市场对性价比高的基础男装有持续需求,正是海澜之家的强项。而港股上市不仅能融资,还能提升国际 visibility,有助于品牌升级。
但我依然保留一份谨慎。转型不是画蓝图,而是打硬仗。过往太多传统品牌喊着“年轻化”“数字化”,最终不了了之。海澜之家能不能真正翻红,关键不在IPO本身,而在接下来三年:库存能不能降下来?线上占比能不能突破30%?海外门店能否实现盈利性扩张?这些才是决定它命运的真实指标。
资本市场永远欢迎故事,但最终买单的,是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