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赴港上市背后的战略棋局
看到海澜之家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这家被称为"男人衣柜"的老牌服装企业,终于要下这盘国际化的棋了。作为在A股上市多年的服装龙头,此时选择港股二次上市,背后或许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信号。
从"亚洲男装一哥"到全球布局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海澜之家确实有冲击国际市场的底气——全球7200家门店、连续11年亚洲男装市场占有率第一、2024年成为中国唯一营收超百亿的男装品牌。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92家门店的布局,以及明确提到的"深化与国际品牌合作"的募资用途。这让我想起其近年动作: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27%,甚至在悉尼开出澳大利亚首店。显然,周立宸接棒后的海澜之家,正在把"国民品牌"的标签升级为"全球品牌"。
不过,细看其经营数据会发现些微妙之处。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虽增长2.23%,净利润却同比下降2.37%,库存周转天数高达323天。这或许解释了为何要开辟港股新战场——当国内增长触及天花板,海外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双重拓展可能成为破局关键。
二代掌门的"三把火"
周立宸接班后的改革堪称激进:一方面通过OVV、英氏等子品牌打破"男人的衣柜"单一形象;另一方面押注数字化,构建智慧工厂和云服实验室;更通过代理阿迪达斯切入运动赛道。这种"修外功+练内功+远征出海"的组合拳,在招股书中体现为清晰的战略叙事。但转型代价也不小,2024年营收较2023年下滑2.65%的波动,反映出品牌重塑的阵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渠道变革。线上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1.75%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0.54%,同时优化线下门店结构,增加购物中心直营店占比。这种全渠道策略在招股书中被重点强调,或许暗示着其未来将更注重经营质量而非规模扩张。
港股上市的机遇与挑战
选择此时赴港上市,时机颇值得玩味。港股流动性虽不如A股,但更国际化的投资者结构有助于品牌海外故事落地。不过参考其A股302亿市值(截至11月21日),市场对传统服装企业的估值逻辑已发生变化。毕竟,快时尚品牌的崛起让"小单快反"成为行业新标准,而海澜之家高达115亿的库存(截至2025年三季度)仍是显性压力。
从积极面看,港股上市可能带来三重利好:补充国际化扩张的弹药、提升品牌全球知名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但风险同样明显——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多品牌协同效应不足、线上转型投入产出失衡等,都可能成为资本市场的担忧点。
留给投资者的思考题
作为观察者,我认为海澜之家的港股之旅本质是传统服装企业转型的缩影。其优势在于庞大的渠道网络和品牌认知度,挑战则来自Z世代审美变迁和供应链效率革命。或许正如其在招股书中强调的"数智化",未来估值重构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实现从规模驱动到效率驱动的转变。
各位不妨思考:当"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的广告语变成"全球消费者的日常选择",这个转型故事的市场买单意愿会有多强?投资决策终究要回归基本面,建议持续关注其库存周转效率、海外门店坪效、子品牌盈利能力的实质改善。市场从不缺故事,缺的是能让故事落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