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业的增长逻辑正在被京东“超级供应链”重塑:通过模式创新、标准共建与全渠道融合,打通线上线下的流量与库存壁垒,推动行业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增长之路。
模式革新:从库存焦虑到柔性响应
车间内,激光裁床以每秒2米速度精准切割,智能量体系统7秒钟完成人体扫描,柔性生产线如蝴蝶展翅般流动——近日,记者在海澜云服智慧工厂看到,传统服装生产正被重新定义。
“这是海澜之家国内首个西服智能柔性生产基地。”海澜云服实验室负责人说,基于模块化预置和5G工艺同步,工厂实现了一件起订、7日交付的定制能力,整个生产周期从15天压缩至4天。
众所周知,中国服饰产业生产和贸易规模多年来稳居世界首位,但因分销场景复杂、SKU数量众多、季节性变化大,供应链管理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题。
海澜之家智慧服饰体系和京东的“超级供应链”正在破解这一困局。
海澜电商负责人称,服装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价格战转向供应链韧性。目前,海澜之家实现了全国八大仓的智能分货,存货周转效率提升3倍以上。
这种变革源于海澜之家智慧服饰体系与京东“超级供应链”的深度协同。京东将服饰品类拆解为近千个“品质×价格”网格,海澜之家聚焦核心网格打造极致单品,双方联合开发的石墨烯轻商务羽绒服2025秋冬新款,凭借蓄热抗菌、五防面料等核心优势,销量迅速破万。通过这种“小单快反”生产模式,海澜之家无需盲目铺货,而是根据京东的消费数据精准备货,既保证了爆款供给,又避免了库存积压。
早在2012年海澜之家便与京东展开了合作。如今,双方再次推动海澜之家全国5000余家门店全方位融入京东即时零售网络,实现 “线下体验、线上即时、全域协同” 的立体化生态闭环。
不只是海澜之家,波司登的实践同样印证了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其在京东采用了“自营入仓+厂直发货+VMI云仓”的三重模式,3000家线下门店无缝接入线上供应链。京东提供的高弹性供应链解决方案,让波司登不仅将新品的上新速度大大缩短,更关键的是,也将品牌从沉重的库存枷锁中解放出来,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坦博尔的“泡芙系列”羽绒服同样是京东数据赋能的典型案例。京东服饰通过洞察发现面包服转化率高于饼干服,推动坦博尔将资源转向面包服开发,最终打造出全渠道爆款系列。
“京东用户更愿意深入了解产品,他们关注羽绒的蓬松度、面料的科技含量,而不仅仅是款式和价格。”坦博尔产品经理观察发现,这种深度互动让品牌能够沉淀真正的用户资产。
标准共建:重塑品质信任体系
服饰行业曾深陷“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而京东以标准建设为抓手,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2022年羽绒服新国标实施后,京东率先将“绒子含量”“蓬松度”等核心指标标准化呈现,联合中联品检等机构建立“一物一检”机制,让消费者实现“闭眼买,不踩雷”。
海澜之家、卡宾等品牌成为标准升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卡宾聚焦户外赛道,其赛里木湖产地精选羽绒产品,各项指标对标国际顶级标准;海澜之家则在京东“安心品质”认证加持下,将石墨烯羽绒服的蓄热性能、防钻绒工艺等参数透明化展示,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京东采销团队凭借专业能力深度参与产品共创,从原料筛选到工艺优化全程把控,确保每款合作产品都能达到“品质、价格、服务”三优标准。
这种标准共建正在改写行业格局。数据显示,通过“品质认证”的羽绒服品类,复购率较普通产品高出25%。在京东推动下,国产品牌的质量标准已全面接轨国际,波司登千元档羽绒服站稳市场,毛利率提升至60.1%,印证了“品质溢价”的可行性。
全渠道融合:打破线上线下壁垒
京东超级供应链的核心优势,在于打通线上线下的流量与库存壁垒,实现“1+1>2”的协同效应。2024年7月,海澜之家与京东奥莱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全渠道运营,无锡飞马水城首店开业后,国庆期间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销售额突破500万元,10月至11月累计营收达1100万元。截至2025年6月末,京东奥莱门店数量已达23家。
这种融合模式重构了消费场景:消费者既能在京东App下单享受“6小时达”的极速物流,也能在奥莱门店体验实物试穿与即时提货;品牌则通过全渠道数据互通,实现货品精准调配。海澜之家借助京东的渠道优势,将线下门店从“销售终端”升级为“体验与履约中心”,直营店收入202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7.64%,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京东的供应链能力还下沉至产业带,让更多品牌受益。鸭鸭、雪中飞等品牌通过京东产地直连模式,省去中间流通环节,在保证90%绒子含量的前提下,实现百元档高性价比产品供给,满足下沉市场需求。这种全渠道、全层级的覆盖,让中国服饰市场形成了“高端有品质、中端有性价比、大众有保障”的良性生态。
从江苏常熟乡间的自行车送货,到如今6小时达的极速物流;从单一品类的艰难起步,到全渠道的生态繁荣,中国服饰行业的四十年变迁,正是“超级供应链”赋能产业升级的缩影。京东以“超级供应链”为纽带,串联起生产、流通与消费各环节,不仅让众多服饰品牌找到了穿越周期的确定性,也推动整个行业从“价格内卷”的红海,驶向“价值共生”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