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有点意思。首开股份刚发了个公告,说最近给合作项目公司提供了12.8亿的股东借款,同时几家控股子公司也把15.4亿的盈余资金按比例调拨给了其他股东,合计28.3亿的资金动作,构成了财务资助。按他们自己的说法,这是行业惯例——前期大家一起出钱垫着,后期有钱了按股比分点用,谁也不多占便宜。关键是,这些操作都在今年5月股东大会授权的额度内,程序上没毛病。
但你看另一头,三季报出来了,前三季度亏了31个亿,虽然比去年同期的42.8亿亏损收窄了不少,可毕竟还是在烧钱。营收倒是涨得猛,231.86亿,同比多了六成,但利润这边纹丝不动往下跌,第三季度单季就亏了12.66亿。你说这营收增、亏损减,听着像是好转迹象,可现金流和盈利结构到底撑不撑得住,还真得打个问号。
更耐人寻味的是市场反应。就在昨天,股价直接干了个-8.58%,成交额21亿多,换手率都到12%了,明显有大资金在跑。龙虎榜上主力净流出3亿多,前两天还涨停呢,沪股通那天还买了6500多万,结果一个转身就开始砸盘。这种过山车走势,说明啥?说明市场对这类“程序合规、实质承压”的操作,心里是有顾虑的。
你再细看那几个被资助对象,像武汉首茂城置业,资产负债率93.76%,去年营收不到2800万,净利直接亏掉两千多万,账上净资产也就两亿多,咱们首开一家就借出去11.2亿,而且是展期续上的。这哪是锦上添花,分明是续命钱。其他几个项目公司也差不多,多数处于无收入或微利状态,开发周期拖得越长,资金成本就越压不住。
当然话说回来,作为北京老牌国企,在京津冀、雄安这些地方有底子,融资渠道也相对通畅,品牌和存量资产摆在这儿。可问题是,整个房地产行业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就一直弱修复,销售没起色,新开工继续往下掉,企业普遍面临偿债压力。在这种环境下,一边持续输血项目,一边自己报表还在亏损,哪怕有政策支持、有国资背景,投资者也得掂量掂量这平衡能维持多久。
所以现在这个局面,表面看是常规资金调度,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高杠杆模式退潮后的常态——不是不想回款,是项目本身造血能力跟不上。钱投进去容易,收回来难。你说它风险吧,确实存在;但要说彻底不行,人家体量和资源摆在这儿。只能说,这一轮调整,谁都逃不过。
投资路漫漫,愿与大家相伴同行,点赞支持,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