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交通(SH600368)$ 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并未增加利润,将更正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不规范改正即可,不是违法犯罪,不是欺诈
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大概率会虚增收入(及成本),导致收入规模失真,但不一定虚增利润。核心逻辑是:总额法与净额法的核心差异是 “收入确认口径”(总额 vs 净额),而非利润金额,但错误适用会导致收入数据偏离业务实质,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经营规模的判断。
假设某公司(A)作为中介,帮供应商(B)销售产品给客户(C),产品含税售价 100 万元,A 向 B 收取 5 万元佣金(无其他成本),且 A 不承担存货跌价、售后维修等风险(本质是代理人,应采用净额法)。
1. 正确做法(净额法):
收入:确认 5 万元(仅佣金)
成本:结转自身服务成本(如人工 0.5 万元)
净利润:4.5 万元,毛利率 =(5-0.5)/5=90%(反映中介服务的真实盈利水平)
2. 错误做法(总额法):
收入:确认 100 万元(虚增 95 万元)
成本:结转采购成本 95 万元(假设 A 先向 B 采购再销售,虚增 95 万元成本)
净利润:仍为 4.5 万元(100-95-0.5),毛利率 =(100-95-0.5)/100=4.5%(失真,掩盖了高毛利的中介业务本质)
关键结论:
收入虚增:错误用总额法时,收入规模是净额法的 20 倍(100 万 vs5 万),严重夸大经营规模;
利润无影响:净利润最终由真实盈利(佣金 - 自身成本)决定,总额法仅同步虚增收入和成本,不改变净利润;
毛利率失真:总额法会拉低毛利率(4.5% vs 90%),误导投资者对业务盈利能力的判断。
五洲交通在 2022 - 2024 年的商贸业务中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这一行为造成了收入虚增、毛利率偏低失真等情况,且并未增加利润,同时还使公司收到了监管处罚,具体如下:
收入虚增,财务数据严重失真
监管部门已认定其商贸业务中部分收入错误适用总额法确认,而从公司业务实质和财务数据来看,虚增特征明显。2024 年五洲交通商贸物流收入达 5.69 亿元,同比激增 95.21%,但同期该业务毛利率大幅下滑 8.12 个百分点。结合其商贸业务多是依托园区开展农副产品购销等特点,其本质更多是提供配套服务,本应适用净额法按佣金或服务费确认收入,错误用总额法后,收入规模被大幅夸大,才出现了收入激增而毛利率反常下滑的情况。这种失真的财务数据,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商贸业务真实经营规模的判断。
未增加利润,盈利水平反映失真
总额法的核心影响是同步虚增收入与成本,并不会改变最终利润,五洲交通的情况也符合这一规律。2024 年公司虽商贸物流收入大幅增长,但净利润仅 6.94 亿元,同比仅增长 6.52%,增长幅度远低于商贸收入增幅。且当年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环比大幅增长,归母净利润却环比下滑 38.03%。这是因为错误采用总额法时,公司需同步结转商贸业务中的采购等大额成本,收入和成本的虚增相互抵消,净利润并未因此增加,反而因收入基数变大拉低了整体毛利率,掩盖了业务的真实盈利水平。
近年错误采用总额法确认收入的公司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在贸易、充电服务、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集中爆发,且 2025 年呈现集中更正的态势,监管部门也已将该问题列为重点核查方向,以下是具体说明:2025 年集中出现更正潮:仅 2025 年一年,就有大量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将收入确认方式从总额法改为净额法。其中全年超 30 家上市公司通过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完成这一调整,更正后收入合计调减过百亿元;单 4 月一个月,就至少有西陇科学、大港股份、万向钱潮等 11 家公司发布了相关调整公告。像 * ST 沪科调整后 2024 年 1 - 9 月营收锐减九成以上,特锐德仅 2023 年度营业收入就因调整调减 19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