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今年以来整体呈下跌态势,油气开采、炼化板块受原油价格波动及需求影响,相关公司业绩承压。但油服设备板块却逆势走强,今年多家中国油服企业在中东市场连续斩获近百亿元工程大单,在油气产业链中表现亮眼。
密集中标中东工程大单
中油工程(600339.SH)可谓今年中东订单潮的“大赢家”。公司日前公告,子公司与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签署伊拉克巴士拉省海水输送管道总包项目EPC(工程总承包)合同,合同金额25.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0.32亿元),工作范围包括建设联络站到油田分输站的支线管道及管道附属地面设施等。
这并非中油工程今年拿下的首笔中东百亿订单。6月13日,该公司公告称子公司与道达尔能源签署伊拉克阿塔维油田气体处理厂项目EPSCC承包合同,合同金额16.01亿美元(约合115.38亿元人民币)。
海油工程(600583.SH)也在中东市场取得突破。8月末,公司称收到卡塔尔能源公司的中标通知书,成为“BH”项目两个标段中标人,中标金额约40亿美元(约285亿元人民币),主要工作包括多个结构物的新建、多条海底管缆的铺设、以及部分已建设施改造。
石化油服(600871.SH)、杰瑞股份(002353.SZ)等公司同样在中东表现亮眼。今年2月,杰瑞股份公告称子公司与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陆上公司就Bab等区块的井场数字化改造EPC项目签署正式合同,项目预估总金额9.2亿美元(约合65.55亿元人民币)。9月末,石化油服也公告称子公司国工公司与道达尔能源拉塔维项目公司就伊拉克拉塔维油区二期井场及井间管线项目签署设计、采购、供应、施工、试运交钥匙固定总价合同,合同金额3.59亿美元 (约人民币25.53亿元)。
“中油、海油工程等油服企业在中东活跃度提升,可能与今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持续增产,中东油气开采景气度上升有关。”中化能源正高级经济师王海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中东地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天然气探明储量亦占全球天然气总探明储量超四成。今年以来,OPEC成员国持续向全球市场增加供应。本月早些时候,OPEC+同意11月份将石油日产量提高13.7万桶。其首轮增产始于今年4月,当月增产13.8万桶/日,5-9月基本保持每日四五十万桶增产幅度,并在9月提前一年完成220万桶/日的产量恢复目标。
关于中国企业密集中标中东大单,捷诚能源首席分析师闫建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中东作为传统油气产区,新项目多、油服需求大,且在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油气公司在该地区上游投资活跃,耕耘多年后具备提供上下游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丰富经验。同时,国际竞争对手正“内忧外患”,比如英国派特法石油工程公司处于资产重组阶段,英国油田服务公司Wood集团有条件同意迪拜Sidara公司收购要约,这也为中国企业创造了市场机会。
合同期覆盖未来数年业绩
在中东市场,中国油服企业正经历从“打工者”到“总承包商”的角色转换。记者注意到,上述合同项目模式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均采用EPC或EPSCC全链条承包模式。东吴证券指出,早期中资企业由于在中东市场认可度不足,项目参与主要以分包形式进行,例如为斯伦贝谢、哈里伯顿提供低端劳务。随着各项目成功实施,中东客户认识到中资企业实力,逐步推动其从分包到主承包的转变。
一些企业还通过在当地“设厂”以更好深耕区域市场。杰瑞股份称,公司正积极推进在阿联酋迪拜新建生产及办公基地的相关工作,更好满足海外市场对于交付周期及售后服务的需求,利用中东的区位优势、设施优势、管理优势、政策优势,辐射中东、北非、中亚及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另值得关注的是,前述合同履行周期长,普遍在4-5年,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营收支撑。杰瑞股份、石化油服、中油工程多家公司纷纷表示,合同实施后将对公司未来3-4年或4-5年的财务状况产生一定积极影响。
在海外市场订单推动下,今年上半年油服企业业绩在油气产业链中脱颖而出。
例如,杰瑞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01亿元,同比增长39.2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4.04%至12.41亿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同比增超38%达32.95亿元。受海外订单助推,石化油服上半年新签合同额创“十三五”以来同期最好水平,累计新签合同636.7亿元,同比增长3.2%,公司预计今年新签合同额将超过950亿元,远超去年新签实际完成合同额912亿元水平。
不过,闫建涛提醒,鉴于海外项目特点,中国油服公司需注意业务高度集中、地缘局势、油价波动和外汇支付等风险。他建议,企业需建立适应海外安全风险管控的制度和文化体系,把握好新订单节奏,控制好固定资产投资和业务结构,采取有效措施熨平营收和盈利的波动,同时高度重视宏观形势与行业周期,强化市场分析,制定好差异化市场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