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农发种业正悄然掀起一场“绿色增粮”的变革。这家被称为中国种业“国家队”的企业,近年来通过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的绿色专用新品种,推动农业向高质量转型。在河南西华县黄泛区农场,种植户杨继胜今年选择晚播适应性强的“泛麦8号”,不仅满足订单需求,收购价还高于普通小麦——这正是农发种业以品种为核心,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绿色生产体系的一个缩影。
从一粒种子开始的绿色革命
作为国内种子企业中的头部力量,农发种业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达3.4亿元,聚焦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培育具备绿色属性的专用新品种。其旗下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总经理王永锋指出,当前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对原料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绿色认证已成为标配。为此,公司通过统一采购投入品、推行绿色防控,并与下游加工企业深度合作,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确保产品全程可追溯、质量可控。
目前,农发种业已在优势粮食主产区建成百万亩级“三品一标”绿色生产基地,其中有机基地达33万亩。在山西黎城,玉米制种已接入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实现节药50%、节水90%以上,展现出科技赋能下的高效生态种植模式。
行业地位稳固,全产业链布局显现成效
根据中国种子协会的数据,农发种业种子经营规模在全国8000多家种企中排名第四,2025年自有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1%。这一成绩背后,是其持续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和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建设的结果。董事长何才文强调,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不仅提升了产量和品质,也增强了农户收益稳定性。
我关注这家公司已久,说实话,能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并真正把绿色品种落地到大规模生产中,不是每家种企都能做到的。尤其在当前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下,农发种业走出了一条“品种驱动+订单牵引”的差异化路径。更让我看重的是,它的增长不只是概念或股价波动——最新数据显示,公司股价上涨3.01%,报6.84元,成交额近9亿元,反映出市场对其发展模式的认可。
在我看来,种业的未来不在单纯扩量,而在提质增效。农发种业用实际行动证明,绿色不仅能“绘好丰景”,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当农业走向低碳、高质、可追溯,这样的企业,或许才是真正扛得起“国家队”称号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