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何昕怡)据统计,2024年,沪市公司研发投入实现新突破,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在这一庞大的研发投入背后,是沪市公司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不懈追求。
沪市主板实体企业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92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五年间实现研发投入翻倍。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831家公司研发投入保持增长。
这些公司作为沪市的中坚力量,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从行业分布来看,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行业研发增速居前,分别达到12%、8%、7%、6%、5%。这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正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实现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
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等行业的研发强度也较高,分别达到14%、6%、5%、5%、4%、4%。这些行业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向着更高水平发展迈进。
链主企业发挥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作用,带动传统支柱产业强链补链、集群发展。
化工领域,从传统化工品到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品等化工新材料,一批化工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产业链升级延展。MDI龙头万华化学自主研发的维生素A全产业链项目正式投产,实现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跨越;皖维高新高强PVA纤维及光学薄膜实现进口替代,打破国际垄断;中国巨石E9高性能风力叶片用玻璃纤维,为全球最高模量的玻璃纤维配方。
电力领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带动发电-输电-配电链上企业突破创新。国电南瑞提出适应“双高”特性的继电保护新原理,攻克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平高电气550千伏电压等级断路器开断性能取得突破。
船舶领域,船海产品实现全谱系发展,造船企业高端建造不断突破。中国船舶中高端船型占比超80%,大型LNG运输船等船型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目前已成功研制出第五代大型LNG船。中船防务自主设计的24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碳排放量较传统燃料降低40%,成为国际航运巨头争相抢夺的“绿色通行证”。
未来产业抢滩布局,培育发展新优势。具身智能领域,拓普集团聚焦自主研发机器人执行器,积极布局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形成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化产品布局;柯力传感发力机器人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研发,通过构建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加速行业数据互通与生态协同;鸣志电器以无刷伺服电机及驱动系统为核心,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动态响应与精准定位能力。
6G领域,中国移动主导“智简内生网络”验证平台,中国联通攻关智能超表面技术,中国电信提出“星地融合”三层四面架构,均进入仿真测试阶段。
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核电以10亿元战略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加速聚变堆商用化进程,核能“三步走”战略迈出关键一步。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从技术、模式、产业链等多维度助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核心技术攻坚方面,天坛生物大力推进新产品产业化,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成为国内首家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受理的公司。福耀玻璃推出全球首款支持车载5G通信的“天线玻璃”,将5G天线嵌入玻璃夹层,解决了智能汽车多天线布局难题。
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恒瑞医药贡献生物医药领域对外授权创新模式的标杆案例,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许可给美国Kailera公司,深度参与全球制药行业国际分工。
产业链生态共建方面,机械设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上游液压系统龙头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下游混凝土机械龙头三一重工、叉车龙头杭叉集团、安徽合力、高空作业龙头浙江鼎力协同发力格局。新能源汽车领域赛力斯实现弯道超车,智能驾驶系统搭载率突破50%,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