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高峰就是抛压定时炸弹” vs “优质资产越跌越买”
港股迎年内最大解禁潮,市场多空博弈加剧
2023年11月24日,港股迎来阶段性反弹,恒生指数收盘上涨1.97%。此前一周(11月17日至21日)累计跌幅超5%,市场波动明显放大。机构分析指出,本轮震荡主要受美联储降息预期降温及人工智能板块估值争议影响。与此同时,11月初至12月底,港股进入年内解禁高峰期,总规模达1971.3亿港元,占全年解禁总量的32.1%,涉及宁德时代(11月20日解禁374亿港元)、恒瑞医药(11月24日解禁)等重点企业。
解禁压力集中释放,供需格局承压
本次解禁潮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上半年“A+H”上市新股的基石投资者锁定期集中届满(通常为6-12个月),二是部分新经济公司原始股东股份解禁。尽管解禁不等于实际减持,但股票供给端短期内显著增加,若市场需求未同步提升,将对股价形成下行压力。叠加近期美债利率高位运行、全球流动性预期收紧,市场风险偏好回落,恒生指数录得一个月来最大单周跌幅。
A+H两地上市且H股存在溢价的公司面临更大抛压。由于H股估值相对A股更具吸引力,解禁股东倾向于优先减持H股头寸以锁定收益。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个股在解禁窗口前后已出现明显回调。此外,投资者获利了结情绪升温,在今年整体上涨背景下,解禁成为兑现利润的重要契机,高估值、高解禁比例标的更易遭资金回避。
南向资金与上市公司回购构筑底部支撑
尽管面临供给冲击,市场内在支撑力量也在增强。南向资金持续流入,11月净流入1106亿港元,年内累计达1.37万亿港元,主要流向银行(253亿)、石油石化(153亿)等低估值、高股息板块。上市公司回购维持高位,腾讯于11月21日单日回购6.4亿港元,小米同期回购3亿港元,两市逾60家上市公司参与回购,年内港股回购总额已达1528亿港元,接近历史峰值水平。
基本面稳健的企业解禁冲击有限。对于业绩优良、成长性明确的公司,解禁反而可能成为长期资金吸纳优质资产的机会。例如海天味业因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且行业前景稳定,市场对其解禁反应较为平稳。市场呈现分化格局:一边是“利润兑现”的现实压力,另一边是“价值配置”的逻辑强化。
资金聚焦破净高股息与政策受益主线
在不确定性上升的环境下,资金进一步向安全边际高、政策确定性强的方向聚集。
北方国际(000065.SZ)是“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出海领军企业:公司主营国际工程承包与新能源项目投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近期重点推进克罗地亚科纳特99MWp光伏项目建设,获中国驻克罗地亚大使实地调研肯定,称其为中克绿色能源合作的样板工程。公司在海外实现属地化经营,整合当地资源、深化社区协作。11月21日连续两日融资买入额增长率超50%,两融余额升至6.04亿元,股价于11月24日前后表现强势。
建设银行(601939.SH)是国有大行“压舱石”,破净高股息核心资产代表:建行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截至2025年10月末个人消费贷款投放达8100亿元,服务重点领域贷款超万亿元。近期参与国家育儿补贴发放、个人养老金账户推广等民生工程。11月20日连续两日融资买入额增长超50%,市净率低于1,具备显著配置价值。
光大银行(601818.SH)是破净高股息阵营中的股份制银行代表:该行以对公金融和普惠金融为核心,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近期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签约战略合作,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11月21日单日获融资买入2.87亿元,两融余额达18.51亿元,位列《2025中国银行业竞争力100强》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