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早盘,港股创新药概念集体走强,恒瑞医药涨超5%,三生制药涨幅一度突破6%,信达生物、翰森制药等跟涨明显。这一波拉升的直接导火索,是恒瑞医药前一日公告旗下9款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包括注射用SHR-9839(sc)、SHR-A2009、HRS-7058胶囊等多个重磅品种,涵盖实体瘤、自身免疫疾病等重大领域。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注射用SHR-9839(sc)的IB/Ⅱ期研究方案,该药物将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用于实体瘤治疗,标志着恒瑞在肿瘤免疫联合疗法上的进一步布局。与此同时,公司近期还宣布子公司广东恒瑞的SHR-1139注射液获批开展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试验,累计研发投入已达1亿元。连续的新药进展释放出一个信号:恒瑞的研发管线正在加速兑现。
看到这一幕,我并不意外。作为一个长期跟踪医药板块的人,我一直认为恒瑞的价值被低估了太久。这家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4.85%,净利润增速高达24.5%,毛利率维持在86%以上,经营现金流净额接近91亿元——这样的基本面,在整个A股都属罕见。更别提它超过500亿元的研发投入和与GSK达成的120亿美元合作,已经让它的国际化路径清晰可见。
但我也清楚,市场对恒瑞仍有疑虑:比如创新药同质化竞争加剧,医保降价压力仍在,以及海外商业化落地的不确定性。这些风险确实存在,尤其是ADC和双抗赛道越来越拥挤。可换个角度看,真正能持续输出高质量管线的企业屈指可数,而恒瑞恰恰是少数具备“研发+生产+出海”全链条能力的Pharma龙头。
这次股价反弹,不只是情绪修复,更像是资金对“真创新”的重新定价。港股通创新药ETF近期也出现连续资金净流入,说明机构正在回流。我认为,当前医药板块的关键词不是普涨,而是分化与复苏并行,出海与兑现为王。像恒瑞这样既有临床进展又有业绩支撑的公司,才值得重估。
当然,我不是鼓吹无脑追高。短期涨幅已不小,后续还要紧盯临床推进节奏和海外BD进展。但如果把时间拉长,中国创新药的全球竞争力正在形成,而恒瑞,大概率会是那个走出周期、走向国际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