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子公司广东恒瑞医药有限公司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其自主研发的SHR-1139注射液获准开展针对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试验。这一进展标志着该药物正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也成为恒瑞医药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布局的重要一步。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尚无同类靶点或机制的药物获批上市,SHR-1139具备潜在的“全球首创”属性。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研发投入已达约1.0013亿元。
同日,恒瑞医药还公告了另一项重磅消息:公司及多家子公司包括苏州盛迪亚、上海恒瑞等,共九款新药同时获得临床试验批准。涵盖注射用SHR-9839(sc)、SHR-A2009、SHR-1826、HRS-4642注射液等多个创新品种,覆盖肿瘤免疫、抗体偶联药物(ADC)、KRAS抑制剂等多个前沿方向。其中多款产品如SHR-A2009(靶向HER3的ADC)、HRS-4642(KRAS G12D抑制剂)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也缺乏同类已上市药物。这些项目的研发投入从近7000万元到超过14亿元不等,显示出恒瑞在研发上的持续高强度投入。
看到这一连串的研发进展,我忍不住想说:这才是我们期待的中国药企的样子。很多人可能只关注股价短期波动——今天恒瑞跌了1.86%,报收59.50元,但我更愿意把目光投向背后那些看不见的研发管线和实验室里的坚持。这家公司一边推进超5.95亿元的股份回购,用真金白银传递信心;一边持续输出高壁垒的创新成果,不是靠并购讲故事,而是靠自主研发一步步往前走。
特别是SHR-1139这个项目,虽然适应症相对小众,但坏疽性脓皮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临床需求迫切。如果未来能取得突破,不仅有显著的医学价值,也可能打开一个高溢价的细分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恒瑞正在从“肿瘤强企”向“综合性创新药平台”的转型尝试。过去几年,外界对恒瑞的质疑不少,但从近两年不断获批的临床批件来看,它的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正在重新释放。
当然,我也清楚,新药研发九死一生,今天的临床获批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从1亿元投入就敢做全球无先例的探索,这份勇气本身就值得尊重。比起追逐热点、炒概念的企业,我更愿意相信那些默默砸钱做研发的人。恒瑞或许不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它确实是中国创新药行业里,为数不多还能稳住阵脚、持续前行的“长跑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