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刚刚一口气拿下9个药物的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其中多个品种为全球首创或同类首个,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这不仅是公司研发管线的一次集中释放,更折中国创新药企业在前沿靶点布局上的加速突破。
根据公告,此次获批的包括HRS-4642注射液、SHR-1701注射液、SHR-7367注射液等九款药物,适应症覆盖实体瘤、晚期恶性肿瘤等多个方向。值得注意的是,HRS-4642是恒瑞自主研发的KRASG12D抑制剂,采用脂质体剂型,能特异性作用于这一 notoriously 难以成药的突变靶点,目前全球尚无同类产品上市。与此同时,HRS-6209和HRS-2189也双双获得批准——前者是一种选择性CDK4抑制剂,拟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并有望改善现有CDK4/6抑制剂带来的血液毒性问题;后者则是新型KAT6抑制剂,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影响癌基因表达,同样处于全球领先梯队。
这些进展背后是持续高投入的研发支撑。数据显示,仅HRS-6209项目累计研发投入已达约8037万元,HRS-2189也达到4900万元。而从整体来看,恒瑞近年来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愈发聚焦于“first-in-class”和“best-in-class”,不再满足于跟随式创新。尤其是在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双抗及ADC等领域,已形成多层次、多阶段的管线矩阵。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研发节奏,我是有点振奋的。过去几年,外界对恒瑞的转型有过质疑,认为其从仿制药向创新药切换的过程中会面临阵痛。但事实证明,它不仅挺了过来,还在关键节点上拿出了硬核成果。特别是在KRAS、KAT6这类国际热门 yet 未被攻克的靶点上实现临床推进,说明它的科研判断力和执行力都在提升。
更重要的是,在当前“Ai+医药”逐步成为主流趋势的背景下,恒瑞也在尝试融合新技术提升研发效率。虽然这次公告没有直接提及AI辅助设计,但从其近年与多家生物计算公司合作的动作来看,智能化研发路径已在铺开。结合“A股科技牛市”正在由算力向应用层迁移的大背景,像恒瑞这样具备扎实研发底座、又处在AI与生命科学交叉前沿的企业,其实正站在一个价值重估的临界点上。
当然,新药研发的风险始终存在,临床能否顺利推进、最终是否能获批上市,都是未知数。但我认为,比起短期股价波动,更应关注的是这家公司是否持续输出真正的创新能力——而这一次的九连发,至少给出了一个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