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快速发展,多家跨国药企负责人表示,他们的中国策略进行了相应调整:既要加强中国市场投入,加速把全球创新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也要通过BD交易等方式,与中国创新共同拓展全球市场。
“这是我们两条腿一起走路的策略方向。”GSK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余慧明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创新能力,为全球医药行业注入了强劲的动能、创造了丰富的机遇。GSK中国也希望成为GSK全球的创新中心。
凯西集团首席执行官安康礼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凯西在中国有三大战略,分别是中国到中国(China to China)、全球到中国(Global to China)、中国到全球(China to Global),分别代表着加大中国市场投入,服务中国需求;加速引进全球创新产品进入中国;以及,把中国创新纳入凯西集团全球创新体系,用中国创新反哺全球。“我们其实是三管齐下。”安康礼说。
让中国成为MNC全球创新策源地
近年来,跨国药企(MNC)加速与中国药企合作,中国也成为全球BD出海增长最快的国家。
据医药魔方数据,TOP20 MNC自2021年起引进中国资产的数量与金额均稳步增长。2025年1-8月,其引进中国创新药资产总额已达394亿美元,占全球交易总额的37.4%。中国已成为TOP20 MNC的第二大项目来源地。
2025前三季度,中国License-out总金额共计920.3亿美元,国产创新药BD交易持续活跃,数量和金额屡创新高。
7月28日,恒瑞医药(600276.SH;01276.HK)宣布与全球制药巨头GSK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至多12款涵盖呼吸、自免和炎症、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根据协议,GSK将向恒瑞医药支付总计5亿美元的首付款,如果所有项目均获得行使选择权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实现,恒瑞将有资格获得未来基于成功开发、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
“这项合作不仅能够将中国的创新成果带给全球患者,为他们提供突破性的治疗方案;同时,GSK凭借在药物研发、全球临床网络及注册申报方面的优势,也将助力这些创新药物实现全球范围的落地与广泛可及,为全球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力。”余慧明说。
在余慧明看来,中国市场已不仅是GSK发展重要的增长引擎,更成为GSK的创新策源地。
凯西集团是一家以研发为基石、拥有九十年历史的意大利国际制药集团。2023年11月,凯西集团与中国的海思科签署了HSK31858片授权许可协议。这是一款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及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的下呼吸道疾病的创新药,截至目前,全球尚未有同靶点药物获批上市。
今年3月,《柳叶刀·呼吸医学》在线发表了HSK31858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与关伟杰教授联合牵头,证实HSK31858可显著降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急性加重风险,为这一长期缺乏针对性疗法的慢性气道疾病带来颠覆性突破。
“我们的合作不仅仅是共同研发创新产品,更是把中国创新的产品推向全球。”安康礼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也是凯西集团“中国到全球”战略的具体体现。
对于接下来的潜在标的,安康礼对第一财经表示,这个阶段暂时还不能分享更多,但肯定的一点是,“我们都是在关注的”。
凯西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及国际市场负责人费尔南多也对第一财经表示,凯西增加了在中国的研发人员,也加强了对中国创新生态环境和机会的关注,可以让总部能够更及时地有下一步的接触和行动。
2024年初,勃林格殷格翰与苏州瑞博生物宣布将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的小核酸创新疗法。今年1月,瑞博生物宣布,已达成与勃林格殷格翰合作协议约定的首个关键里程碑。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皓廷(Mohammed Tawil)也表示,一直以来,勃林格殷格翰都将中国视为重点市场和创新高地。近日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将“支持创新药发展”列为加快“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举措。在勃林格殷格翰进入中国市场30周年的时点上,公司将继续依托中国市场的活力、规模与影响力,携手各方共建中国健康创新生态系统。
加大中国投入与布局
与中国企业携手出海的同时,MNC在中国加大布局的动作越来越多,而进博会成为一个主要平台。
2023年,刚执掌凯西半年的安康礼首次来到进博会,之后他就下决心要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也因此,今年的进博会展台上,凯西不仅展出了更多的产品,而且三大业务领域首次齐聚进博会,其中罕见病事业部是第一次在进博会亮相。
“这两年凯西在中国上市的产品比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上市的产品都多,这也可以看到我们在中国的速度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安康礼说。
中国有近一亿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超过5000万名哮喘患者,还有每年超过60万名早产儿,这些亟待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都是凯西研发的重点领域。“我们会把中国纳入第一阵营,让中国参与全球临床试验的早期阶段,这样能够加速创新药物的上市,尽快惠及中国患者。”安康礼说。
目前,中国是凯西在全球最有爆发力的市场之一。2024财年,按固定汇率计算,凯西中国市场营业额实现了22%的增长。凯西中国的员工已经超过800名,比2年前增加了30%,且凯西中国的员工已占到凯西集团全球员工总数的10%。
在安康礼看来,进博会是非常好的平台,既是展示创新产品的绝佳平台,也提供了一个桥梁来认识更多业内合作伙伴,一起发力提升产品的可及性。
高皓廷也表示,进博会是勃林格殷格翰首发创新成果、洞察本土需求、深化合作共赢的关键平台。企业依托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和影响力,加速开放式创新。
数据显示,自2019年首度参展以来,勃林格殷格翰累计展示超过40项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很多已从“展品”转化为“商品”,改善人类和动物健康。今年,勃林格殷格翰展台设立了新产品专区,9款人用药品和动物保健领域创新产品集中亮相。
随着中国医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基于勃林格殷格翰的“中国关键”(China Key)战略,更多创新药物实现了中国与全球“同步研发、同步上市”。
过去半年,勃林格殷格翰有3款人用药品加速获批,登陆进博展台。其中,10月刚在华获批的肺纤维化疗法博优维®(那米司特片)是十年来首个获批治疗成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新疗法,其第二个适应症——用于治疗成人进展性肺纤维化,也在优先审评中。
高皓廷也表示,勃林格殷格翰正全面升级中国战略。未来5年计划在华研发投入超50亿元人民币,人用药品研发管线将聚焦于代谢、炎症、眼健康和肿瘤等领域,通过“中国关键”战略,这些新产品和新适应症有望在中国实现与全球同步获批。
对于GSK而言,余慧明说,创新是所有药企的生命线和引擎,进博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平台,GSK很多新产品都选择在此首秀。
“进博会提供了一个将创新成果加倍放大的机会——作为全球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发首秀’的重要平台,让我们很多创新药品或医疗解决方案,有机会在上市前就与大家见面,让创新成果能在中国快速落地。”余慧明说。
新可来(美泊利珠单抗注射液)是GSK的“进博宝宝”之一。于2021年进博会首秀后,新可来两周内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2022年6月,新可来在中国上市,当年7月开出首张处方,实现从“首展”到“首处”身份转变。
今年1月,新可来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未充分控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今年2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在中国获受理。
目前,超过80%的GSK中国研发项目已并入全球同步开发。未来三年,预计约18项新产品及新适应症将在中国获批上市。余慧明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GSK的目标是让中国成为全球布局中至关重要的市场。期望到2030或2031年,GSK中国的产品能够惠及四亿中国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