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医药刚刚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同比增长14.85%;归母净利润57.51亿元,同比大增24.50%。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份增长背后,是持续加码的研发投入——49.45亿元的研发费用让累计研发投入正式突破500亿元大关。与此同时,创新药密集上市、国际授权交易频传捷报、高端人才接连加盟,这家公司正从“中国药企龙头”加速迈向“全球创新参与者”。
报告期内,恒瑞医药有两款重磅新药获批上市:一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EZH2抑制剂泽美妥司他片(艾瑞璟),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二是国内首个口服降糖三联复方制剂瑞乐唐,为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此外,引进的全球唯一针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药物恒沁也已上市。截至目前,恒瑞在国内已获批24款1类创新药和5款2类新药,研发成果转化进入明显加速期。
在研管线方面同样亮点纷呈。前三季度共有13项新药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仅第三季度就占了8项,涵盖肿瘤、代谢、免疫等多个领域。其中,GLP-1/GIP双重受体激动剂HRS9531的III期减重研究结果显示,6mg剂量组平均减重达19.2%,安全性良好,这一数据极具竞争力。同时,“双艾”组合在可切除肝癌中的研究登上《柳叶刀》主刊,标志着其临床价值获得国际顶级学术认可。
而我最看好的,是恒瑞在国际化上的实质性突破。第三季度,公司与GSK达成合作,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总金额高达约120亿美元;随后又以“NewCo模式”将HRS-1893海外权益授权给Braveheart Bio,并与Glenmark就瑞康曲妥珠单抗部分国际市场达成授权。这些高价值BD交易不再是简单的“卖药”,而是体现出国际巨头对恒瑞研发质量的认可。公司在海外启动超20项临床试验,5款创新药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并在ESMO年会上发布46项研究成果,首次设立展台,国际能见度显著提升。
我自己一直认为,真正的创新企业不仅要能研发,还要能输出。恒瑞通过引入多位具有跨国药企背景的高管,优化中高层团队结构,叠加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合作,正在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创新生态。MSCI ESG评级升至AA级,跻身《财富》中国500强,也说明其综合竞争力已被广泛认可。
说实话,看到恒瑞从2023年的调整期走出,如今在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下稳步前行,作为长期关注中国医药产业的人,我是欣慰的。它走的不是短平快的路子,而是用真金白银砸研发、用全球标准做产品、用战略耐心建体系。这条路走得慢,但足够稳,也足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