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金婉霞
10月17日至10月21日,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在德国柏林举行。记者从行业内获悉,该会议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会议之一。一位在现场的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许多中国在研药物的研究数据作为最新突破性摘要(LBA)发布,吸引了一些国外专家主动来洽谈。”
资本市场上,机构普遍认为ESMO将是下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催化事件。东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认为,高质量数据的披露是国际授权合作(BD)的关键基石,本次大会上中国企业的集体亮相互为声势,共同提升了“中国智造”的整体形象,吸引了更多潜在的国际合作伙伴关注,为未来“出海”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金公司研报则认为,ESMO有望成为新一轮“出海”窗口。
中国药企创新能力再获认可
记者从行业人士处获悉,在ESMO现场,各个参会药企通过展示在研药物的临床数据、同行交流等方式互秀“肌肉”,也展示了先进肿瘤治疗方式。从现场展示情况来看,中国药企的创新能力再获国际认可。
数量上,据行业媒体医药魔方统计,本届大会共有2929条摘要公布,其中448项来自中国公司。质量方面,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统计称,入选本次LBA的中国研究共计23项,而2024年为7项,刷新历史纪录。“LBA研究通常被认为是会议上的‘重磅炸弹’,其结果可能直接影响肿瘤治疗的指南和临床实践。”前述行业人士表示,多项中国研究入选,显示出了中国创新药企的全球竞争力。
具体来看,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医药”)共有4项研究入选LBA,是本次ESMO大会中展示“中国创新能力”的代表企业之一。恒瑞医药执行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江宁军表示:“本届ESMO大会,我们带来了较往年更为丰富的重磅研究成果。这些突破性数据的集中发布,既是恒瑞研发硬实力的展现,更是我们以科技为本、坚定推行国际化研发战略的成果彰显。”
另外,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临床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康方生物科技(开曼)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联合化疗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注册性三期临床研究等也入选了本次大会的LBA等。在今年ESMO上,基石药业于行业内首次发表了其三特异性抗体CS2009的一期临床研究的初步数据。
为进一步“出海”奠定基础
除展示创新“肌肉”外,对于中国药企来说,在ESMO的亮相,也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临床试验数据是创新药价值的核心,在ESMO上发布的积极临床数据,是推动药企与国际大药企达成BD合作的重要催化剂。”前述行业人士表示。
目前,海外BD交易已成为市场对创新药板块进行估值的“关键锚”。国泰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行部医药负责人王莉进一步对《证券日报》记者称,频繁出现的“出海”BD交易已打破了市场对创新药的传统估值体系并打开了新预期。
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媒体Endpoints News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创新药海外BD的总交易值达3870亿美元,已逼近去年全年4100亿美元的水平,全年实现年度增长已无悬念。
不过,中国创新药的“出海”BD交易还能持续多久?这也成为行业关注的话题。
对此,摩根大通大中华区医疗健康行业研究主管黄旸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创新药的海外BD仍有望持续。“现有的BD成绩系基于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二十年的产业积累,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在政策层、企业层,我们均观察到,鼓励创新、投入研发仍是生物医药行业的主基调,这为后续创新产品的诞生提供了中长期动力。”黄旸表示,他预计,海外BD交易仍将持续进行,虽然交易总金额或难再创新高,但总体数量仍然可观。
近期,市场上多项BD交易达成。比如,10月17日,翰森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与瑞士罗氏公司就抗体偶联药物HS-20110签署许可协议,达成了80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14.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等的BD交易;另外,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维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也达成了BD交易。
展望后市,黄旸表示,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许多已达成BD交易产品的关键临床数据将会陆续出炉,“如果数据非常不错,不仅能支持药品上市,更会增强全球市场对于中国创新药的信心。”黄旸表示。
王莉也表示,从行业层面来看,BD交易仍将持续进行,不过,投资人对BD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后续应进一步关注已BD产品的后续临床进展及相关治疗数据的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