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控股前三季度净利28.45亿元,反超春秋航空,坐上国内上市航司“盈利王”宝座——这个消息在民航圈扔下了一颗不小的炸弹。要知道,过去两年稳坐头把交椅的可是以低成本运营著称的春秋航空,如今被海航控股一举超越,确实值得细品。
根据10月30日发布的三季报,海航控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34.38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达28.45亿元,同比大增30.93%。相比之下,春秋航空同期净利润为23.36亿元,差距拉开超过5个亿。虽然海航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微降0.75%,但前三个季度的整体表现足够强劲,支撑其登顶盈利榜首。
背后推动力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民航市场持续回暖,海航通过优化运力调配、提升航线效率实现了生产经营的稳步增长;二是美元汇率波动带来了可观的汇兑收益。这第二点其实不少航司都受益,但海航的外币负债结构和对冲策略显然在这轮波动中占了便宜。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国际航线复苏势头。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海航国际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46.83%,突破300万人次,创五年来新高。国际航线可用座公里和收入客公里分别增长45.37%和47.79%,已恢复或新开70条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39个境外城市。这种国际网络的快速重建,不仅带来增量收入,也提升了整体航线质量与盈利能力。
我还注意到一个潜在利好:海南自贸港将在12月18日启动全岛封关运作。作为扎根海南的本土航司,海航控股有望从中长期受益。中泰证券指出,目前进出海南的航班可加注保税航油,直接降低航油成本。未来封关后,在飞机引进、维修、跨境物流等方面也可能迎来政策红利。
说实话,看到海航能重回盈利榜首,我是有点感慨的。几年前它还深陷债务危机,经历破产重整,如今不仅站稳脚跟,还能在利润上压过一贯精打细算的春秋一头,说明经营基本面确实在修复。当然,这份成绩单也有外部环境助力,并不完全是内生增长的结果。
但我认为,至少现在可以确认一点:海航已经从“活下去”转向了“活得好”。接下来要看的是,它能否把当前的盈利势头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在国际航线布局和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更稳定的平衡点。毕竟,盈利王的位子,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