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为国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量身打造的首条电动汽车焊装生产线高效运转;在汽车制造产线上,数百台焊装机器人按预设节拍实现“无缝衔接”作业;在前沿研发领域,六足仿生智能机器人有望进军飞机制造等大型装备领域……这些已落地、正推进、待布局的场景,勾勒出派斯林的转型蓝图。
日前,万丰集团总裁、派斯林董事长吴锦华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自主导收购美国Paslin公司后,为强化国际化管理,每年多次往返中美两国,已成为吴锦华这位“90后”掌门人的工作常态。
依托全球化布局与技术创新,派斯林正从传统汽车制造自动化赛道出发,向智能仓储、建筑装配、工程机械等新领域拓展,以AI赋能产业升级,让仿生机器人走进更多生产线。
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并行
汽车制造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自动化水平是制造业的标杆,而这正是派斯林的核心优势领域。
“我们的竞争力,源于领先的技术工艺、深厚的技术积累,以及成熟的项目管理能力。”吴锦华介绍,派斯林已全面掌握焊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的设计、制造、集成与调试技术,尤其在系统设计、机械设计、控制设计、机器人模拟仿真等关键环节,具备行业顶尖的技术实力。
与此同时,派斯林构建了全流程精细化项目管理体系,能够独立承接大型、复杂的自动化生产线集成项目,在保证按时保质交付的前提下,还能有效控制成本与资源损耗,大幅提升项目运营效率。
凭借过硬的技术与服务,派斯林积累了全球顶级客户资源,不仅为特斯拉完成首条电动汽车焊装生产线的设计与建造,还与福特、通用、丰田等国际车企保持深度合作。在国内市场,也与比亚迪、一汽、上汽、北汽、吉利、理想、赛力斯等知名汽车制造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今年上半年,派斯林境外业务新签订单同比增长43.06%。“北美市场恢复速度正在加快,我们会持续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加大高意向订单的投标力度,推动更多新项目落地。”吴锦华信心十足地说。
为降低汽车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派斯林正积极开拓“第二曲线”,向非汽车产业自动化领域渗透,逐步构建“汽车+非汽车”双轮驱动的业务格局。通过多元业务协同发力,公司在仓储自动化、建筑装配自动化等领域取得突破,非汽车业务占比快速提升。
派斯林已在全球布局生产与研发网络。在中国上海、长春,美国底特律,墨西哥萨尔提略设有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公司员工中,一半以上是深耕行业超20年的工程师,为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提供核心支撑。
“国际化的生产布局、专业化的人才储备与高效的业务协同,共同构筑坚实根基,为后续业务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吴锦华透露,未来还将持续拓展智能仓储、建筑装配、工程机械、大消费等领域的市场布局。
AI赋能未来:
从仿生机器人到智能制造生态
在企业研发实验室里,一款配备3D视觉识别系统与多模态环境感知能力的六足仿生智能机器人已完成验收,它能看见物体、负重行走,还能多机协同。
这是派斯林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成果,未来有望应用于飞机制造等大型装备领域,推动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在产学研转化上,我们形成了‘技术共建—场景验证—产业落地’的新型合作模式。”吴锦华表示,派斯林正加速推动AI与工业自动化的深度融合,让仿生机器人走进工厂产线,将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掌握工具使用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探索更多工业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吴锦华明确了公司三大技术方向:一是开发工业制造领域深度学习平台与算法,加强AI与工业技术的融合应用;二是将机器学习、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工业场景深度结合,提升图像识别、工艺优化等环节的效率,实现降本提质增效;三是通过全流程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守正创新:
传承浙商精神,构建全球生态圈
在这位“90后”董事长身上,既有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谦逊,也有开放的国际化视野,这与吴锦华的成长背景及父母辈身上的创业精神密不可分。
“从上一辈企业家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更传承了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浙商精神。”吴锦华表示,管理企业需要守正与创新兼顾:既要平衡传统经验与现代管理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也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拓展新业务、新市场。
“世界上只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浙商,没有灯光的地方,也会有浙商的出现。”在吴锦华看来,浙商精神的核心是“四千精神”,而传承这一精神的关键在于创新。
对于派斯林的未来,吴锦华有着清晰的规划:“用国际化视野把先进技术引进来,站在全球市场高度进行本土化改造,整合最优资源走出去,让企业成长为行业领航者,最终目标是构建全球产业生态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领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续写浙商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