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性进展!复星医药抗癌新药纳入国家重磅程序
斯鲁利单抗注射液被纳入国家药监局“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用于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新辅助/辅助疗法——这是复星医药在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前夕公布的重磅消息。这一进展意义重大,因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靶向PD-1的单克隆抗体药品获批用于胃癌新辅助/辅助治疗。该药由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自主研发,已在中、欧、英等多个市场获批上市,覆盖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及食管癌等适应症。此次纳入程序,意味着其临床价值获得官方高度认可,有望加速审批落地,填补国内外治疗空白。
而在11月20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公司进一步释放积极信号。董事长陈玉卿透露,2025年前三季度,复星医药实现营收293.93亿元,归母净利润25.23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创新药收入超67亿元,同比增长18.09%。公司设定2025至2027年创新药收入复合增速目标为20%,展现出对自主研发与商业化能力的信心。
我看复星:创新成色足,但转型仍需时间验证
说实话,这次业绩说明会让我看到了一个正在努力重塑形象的复星医药。过去几年,市场对其的印象更多是“资产腾挪”和投资收益驱动,但从今年的数据来看,核心业务的造血能力确实在增强——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8.81%,经营活动现金流达33.82亿元,同比增13.23%。这些数字背后,是公司在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领域的持续投入。
我尤其关注到他们在AI研发上的布局。PharmAID平台已应用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等多个环节,甚至提出要打造“虚拟研发决策专家”。这不只是概念包装,而是真正试图用技术缩短研发周期、提升成功率。结合外部合作探索数字孪生,这种系统性推进值得肯定。
不过我也保持一分清醒。财报显示,销售费用占比依然偏高,核心利润占比偏低,投资收益贡献较大——这意味着商业模式尚未完全转向“研发驱动型”的理想状态。虽然公司已回笼资金超20亿元用于聚焦主业,但投资者更关心的是:非核心资产退出后,能否真正换来创新产品的持续兑现?
全球化+前沿技术,才是未来的胜负手
我对复星的长期战略方向是看好的。美国市场已有34款仿制药上市,并自建临床团队推进斯鲁利单抗的桥接试验;非洲科特迪瓦园区封顶,预示本地化生产起步;与沙特Fakeeh Care的合作,则打开了中东高端医疗市场的想象空间。再加上核药、小核酸、CAR-T管线的稳步推进,这家公司的确在构建多层次的全球竞争力。
但当前股价跌破布林线下轨,主力资金连续净流出,反映的是一种观望情绪。我认为,市场不是不认可复星的方向,而是等待更强的证据——比如斯鲁利单抗在胃癌适应症上的III期数据读出,或是Daxxify医美产品的正式上市。
总的来说,复星医药正在从“资源整合者”向“创新驱动者”艰难转身。我不敢说它已经成功,但我愿意给这个过程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