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刚刚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结果市场却有点“冷处理”——股价当天跌了1.23%,主力资金连续三天净流出,近五日累计跑了快3个亿。但有意思的是,公司基本面其实不差: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长25.5%,创新药收入超67亿元、同比增长18.09%,研发投入接近40亿,还把非核心资产处置了20多亿。一边在甩包袱、一边在砸钱搞研发,这家公司到底在下一盘什么棋?
从说明会释放的信息来看,复星医药正在做三件关键事:聚焦创新、出清非主业、押注AI和全球化。董事长陈玉卿明确说,未来三年创新药收入要实现20%的复合增长,这目标不低。支撑它的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管线进展——比如自研的CDK4/6抑制剂“复妥宁”新增乳腺癌适应症获批;CAR-T产品FKC889已提交上市申请;更重磅的是,斯鲁利单抗用于胃癌新辅助/辅助治疗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全球范围内尚无同类PD-1抗体获批这一用途,意味着它可能抢下首个适应症的临床先机。
这些进展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花了39.98亿元,尤其Q3单季研发费用同比猛增28.81%。重点投向哪?核药、细胞治疗、ADC、以及HLX22(抗HER2单抗)、HLX43(PD-L1抗体偶联物)等高价值管线的全球多中心临床。这种布局很清晰:不再广撒网,而是集中火力打硬仗,在肿瘤、免疫炎症等优势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让我真正看好的,其实是他们对AI的态度。不是简单喊口号,而是已经落地PharmAID决策智能体平台,用AI做靶点发现、分子设计、临床信息整合,甚至医学写作和多语言处理。他们还提到了“数字孪生”临床试验、与外部合作构建AI生态——这已经超出工具层面,是在尝试重构研发范式。如果说十年前药企拼的是化学合成能力,今天拼的就是数据+算法的迭代速度。复星这步棋,走得比多数同行快半拍。
海外市场也没闲着。美国已有34款仿制药上市,自建临床团队推进创新药注册;非洲覆盖40多个国家,科特迪瓦本地化园区封顶;中东、东盟也在布点。尤其是和沙特Fakeeh Care的合作,显示其正从“卖产品”转向“共建医疗解决方案”。这种模式一旦跑通,就不只是赚汇率差,而是获得区域级医疗服务的话语权。
当然,挑战也明显。营收整体下滑4.91%,说明传统业务仍在承压;机构持仓中QFII和多个ETF都在减持,市场信心有待修复。但我认为,现在正是看清长期价值的时候——当一家公司主动砍掉非核心资产(比如和睦家)、回笼资金聚焦创新,并系统性地投入AI和全球化,它已经走上从“多元化集团”向“创新驱动型药企”转型的深水区。
短期股价波动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方向。而复星医药,至少现在方向是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