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刚刚开完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说明会,市场最关心的问题几乎都被抛了出来——非核心资产处置进展、达希斐上市进度、AI在研发中的应用、海外布局、市值管理……管理层也一一回应,信息量不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接近40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增长超13%,而同期还在持续推进资产优化和债务管控,这些信号叠加在一起,透露出一个清晰的方向:复星医药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增长”的新阶段。
在这场说明会上,董事长陈玉卿反复强调“聚焦创新药品和高端器械”,这并非空话。2025年截至8月底,公司已签约处置非核心资产超20亿元,加上2024年回笼的30亿元,这笔资金正被系统性地投入到研发与核心业务整合中。与此同时,公司今年已回购A股和H股合计耗资近4亿元,结合股权激励中设定的“归母净利润及创新药收入年增近20%”目标,说明管理层在努力构建股东、员工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利益绑定。
我最关注的其实是两个点:一个是AI在研发中的落地情况。复星提到的PharmAID决策智能体、DTC-Fold结构预测平台,并不是概念炒作,而是已经应用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和临床信息整合的实际工具。更关键的是,他们正推动这些系统从“辅助工具”向“虚拟研发决策专家”升级——这意味着未来可能真正实现数据驱动的研发范式转变。另一个是海外布局的实质性进展:美国已有34款仿制药上市,斯鲁利单抗的桥接试验完成入组,非洲本地化生产园区封顶,还和沙特Fakeeh Care达成合作。这种“自建+合作”的双轨模式,比单纯出海卖药更具可持续性。
说实话,过去几年复星医药承受了不少压力,但这场说明会传递出的是一种“稳扎稳打、逐步兑现”的节奏感。研发费用三季度同比大增28.81%,重点投向核药、ADC、细胞治疗等高壁垒领域,方向明确;海外收入上半年达54.78亿元,国际化不再是口号。尽管股价今日微跌1.05%,但我认为,对于一家正在重构资产结构、强化研发效率并稳步推进全球化的药企来说,短期波动不足以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
我看好的不是某个单一产品,而是这套“聚焦主业—优化资产—提升研发效能—拓展全球化”的闭环逻辑是否能持续跑通。目前来看,复星医药正在按计划推进。只要现金流稳定、核心管线不掉链子,这家公司的转型值得继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