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14%至20%,中国已是深度老龄化社会。
根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3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
深度老龄化催生了极具潜力的银发市场。有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总量预计达10万亿元至12万亿元。
然而,老龄人口红利这块“蛋糕”并不是入场了就能吃到,最终谁能分一杯羹?进博会是观察“八仙过海”的窗口。
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想分“蛋糕”也要快。
复星医药展台,一台Exablate Neuro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被摆在了“黄金位”,它还有个为人熟知的名字——磁波刀。
与传统脑部手术相比,磁波刀不需要开刀、无植入物、不用全身麻醉。在中国,该产品已进驻10余家重要医疗机构,近千名患者获益。
幕后推手是复星医药。2016年,Exablate Neuro因为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原发性震颤,才显山露水。
2018年,该产品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短短3年后,复星医药引入的磁波刀就获得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临床治疗特发性震颤和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
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尖货”,自然与早早布局海外投资团队和孵化平台有密切关系。这些团队深入当地创新生态,与顶尖科学家、风险投资机构、高校和初创公司保持密切联系,能够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或公司处于早期阶段时就进行跟踪和介入。
据透露,复星医药已与日本心血管研究所、美国MD安德森肿瘤中心、多伦多儿童医院等全球顶尖机构共建国际联合诊疗中心。与直观医疗、医视特等全球顶尖企业“联姻”,成立合资公司,也是复星医药加速创新本土化的成功经验。

Exablate Neuro,又称磁波刀。 陈玺撼摄

Exablate Neuro,又称磁波刀。 陈玺撼摄
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北馆创新孵化专区,鼎盟携多款国外尖端医疗器械来闯荡“上海滩”。其中,一款韩国研发的手持X光影像机成为展台明星。
“体积相当于一台单反,辐射剂量不到传统设备的三分之一,随时随地拍片,3秒内成像。我拿着X光片给好几位放射科主任医师看,他们都以为是医院里拍的。”鼎盟创始人冯满亮表示,许多病人、老人腿脚不便,经不起排队拍片的折腾,挖到这样的宝贝,他们立马带来进博会。
鼎盟还带来了在中国市场很有潜力的癌细胞测序技术。冯满亮坦言,中国市场很大,机遇很多,但只留给“手脚勤快的人”,许多消费需求是靠科技进步激发出来的,“抢占创新高地,就抢占了先机”。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北馆创新孵化专区的鼎盟展位。 陈玺撼摄

一款韩国研发的手持X光影像机成为展台明星,看上去就是一台单反相机。 陈玺撼摄
准
想要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产品的开发设计思路要变一变,从原来的满足普遍需求,转变为“精准制导”——引导并满足定制化需求。
GNC展台上,GNC中国首席科学家李宁拿起一粒“97鱼油”:“直径减少了20%至30%,方便中国消费者吞咽,这款经典产品在欧美卖了几十年,没调整过大小,为中国消费者破了例。”
一粒“中国版”的鱼油还藏着其他玄机,比如包裹鱼油的肠溶包衣,在进入肠道时才会溶解。李宁解释说,GNC专门在中国设立了研发团队,发现中国中老年消费者胃功能减弱的情况较为普遍,于是改良包衣,让鱼油“等一等”再被完全吸收,还能削弱鱼油带来的恶心感,“欧美消费者比中国消费者更能接受纯鱼油的味道”。
李宁透露,研发团队正在开发更符合中国人饮食习惯的蛋白粉口味,“有大量的实验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消费者更愿意接受‘麦香味’,而不是在西方大卖的巧克力、香草等风味。”

“97鱼油”,GNC专为中国老年人研发的鱼油产品。 陈玺撼摄

GNC展位上推出了针对不同性别、年龄的定制营养包,迎合情绪消费、个性化消费潮流。 陈玺撼摄
调查显示,中国社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为8.9%至38.8%,优质蛋白质摄入不充足是原因之一。雅培医学营养品展台工作人员表示,为了中国消费者,雅培经典产品全安素去年升了级,将蛋白质含量提升至21.15%。

雅培医学营养品展台。 陈玺撼摄
在中国,超80%肝癌是由乙肝感染所致,中国目前有约7500万名乙肝感染者。
GSK中国感染性疾病医学负责人杨浩升透露,GSK本次进博会展出的ASO药物已率先进入Ⅲ期临床,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以“功能性治愈”为临床试验终点获批的慢乙肝创新药物。

除了公布正在研发的药物进展,GSK还在进博会上宣布,“新可来”上市了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适应症,体现了跨国药企对中国患者需求的重视。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类型的痴呆症的患者人数约为1500万,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所有痴呆症患者的60%至70%。
罗氏制药今年进博会展示了一款潜在覆盖更广泛患者群体的阿尔茨海默病在研管线。
只有持续深耕中国,才能了解中国。罗氏近期宣布投资20.4亿元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距离罗氏制药中国区总部仅300米之遥,将率先用于眼科创新药罗视佳(法瑞西单抗注射液)的本地化生产,是跨国药企首个在华实现大分子抗体生物药本地化生产的基地。
变
“船到桥头自然直”在极卷的药械行业并不成立,敢于并且擅于调整策略,才能成为银发市场的“弄潮儿”。
创新孵化专区内,来自加拿大的可立点第三次参加进博会,和前两次不同,首席运营官何来晨身边多了一条“机器狗”。它能够陪老人聊天,还能协同室内的摄像头、家电,提醒老人注意相关行为存在的风险,并对摔倒、进入卫生间长时间没出来等情况发出关心,得不到回应就向家人发送警报。
前两届进博会,可立点的卖点是瘫痪助行机器人,收获广泛关注,却在商品化上遭遇堵点——这类深度结合人工智能的设备需要按照三类医疗器械申请注册,这让初创期资金有限、渴望尽快通过商品化变现的可立点“很难受”。
奔波一年后,何来晨带来好消息,瘫痪助行机器人有望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加速上市,目前已有两台样机投放当地使用。
何来晨坦言,团队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家政机器人研发的红火,让他们决定开辟陪伴机器人赛道。
“我们对标的是亚马逊的Astro,但会更突出康养、视觉交互等功能,而且使用的模型更先进更全面,更重要的是,我们便宜。”何来晨表示,瘫痪助行机器人是很有前景,但应用场景偏窄,而“机器狗”不仅能进入千家万户,还有成为康养机构、互联网医院“新宠”的潜力。

可立点的瘫痪助行机器人。 陈玺撼摄

可立点刚研发出的陪伴型机器人样机。 陈玺撼摄
可立点斜对角的傲视人工智能,来自新加坡,专注于多模态的情感人工智能软件。
创始人欧炜浩介绍,团队的主要成员都有心理学科和神经学科背景,他们用50万真人数据训练出的模型可以识别出数千种表情。相关产品已在新加坡的乐龄活动中心普及,及时干预老年人心理隐疾。
欧炜浩直言,这款产品在中国康养产业可能“水土不服”,他们已经调整应用场景的方向。
“可能是社区服务体系和观念的差异。”欧炜浩表示,新加坡非常重视居民心理健康,加大投入,针对老人建立了四级心理干预体系,模型“读”出老人心理问题后,会安排人工心理咨询,如果问题无法解决,还会进一步安排执业医师干预,直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不过,中国市场很大,欧炜浩觉得,只要有备而来,处处是机遇,“朋友都推荐我来上海,在上海更有产业积累的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领域寻求合作”。

傲视人工智能展位。 陈玺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