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医药刚刚干了一件大事:2025年A股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正式落地,195名核心骨干被纳入股权激励名单,行权价格定在27.93元/股,合计授予453.51万份期权。这不仅是公司治理层面的一次关键动作,更释放出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心。
这次激励计划的推进节奏非常清晰。早在2025年8月,董事会就审议通过了草案;9月底完成拟激励对象名单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异议;10月23日,股东会以特别决议通过该计划,并授权董事会具体执行;到了11月4日,董事会正式敲定授予日并完成调整——原定201人,因6人已不在集团任职而调减至195人,期权总数也从458.09万份微调为453.51万份。整个流程合规、透明,体现出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成熟度。
从人员构成来看,这次激励覆盖了从董事会成员、高管到中层管理人员和核心骨干的广泛群体。董事长陈玉卿获授40.86万份,联席董事长关晓晖、副董事长文德镛各获29.42万份,CEO刘毅获32.69万份,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多位联席总裁、高级副总裁、副总裁以及大量“中层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人员”也被纳入,说明此次激励并非仅限于顶层,而是真正向业务一线延伸,意在激发组织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期权来源于公司已回购的A股库存股,而非增发新股,这意味着不会直接稀释现有股东权益。等待期分别为12、24、36个月,分三期行权,比例为33%、33%、34%,节奏合理,既保证了激励的持续性,又设置了足够的约束机制。
说实话,看到这份名单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家公司正在下一盘很稳的棋。当前复星医药股价为28.30元,而行权价设定在27.93元,几乎就是“即期盈利”的门槛。这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行权价,反而更像是在告诉管理层和骨干们:“只要稳住基本盘,别犯错,就能兑现。”这种定价策略,与其说是激励,不如说是一种责任绑定。
而且,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大环境下——无论是创新药研发内卷,还是医保控费压力,复星医药选择此时推出股权激励,本身就传递了一个信号:公司认为最困难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现在需要凝聚团队,准备新一轮发力。尤其是将大量中层和骨干纳入激励范围,说明他们意识到真正的战斗力来自中坚力量,而不是仅仅靠几个高管拍板。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审慎。激励计划只是开始,关键还要看未来几年的业绩兑现能力。目前市场对复星医药的情绪偏谨慎,今日跌幅达2.58%,成交额超7亿元,说明资金仍在观望。但长远来看,如果公司能在研发转化、国际化布局上打开新局面,这一轮股权激励完全有可能成为转折点。
我不敢断言它一定能成功,但我愿意相信,一家开始认真对待内部激励机制的企业,至少走在了正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