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益科技刚发布三季度业绩暴增公告,净利润同比翻倍以上,市场还没来得及反应,股东和高管就火速宣布减持合计不超过1.0324%股份——这波操作究竟是高位套现,还是正常资金安排?作为深耕电子材料领域的资深观察者,我认为背后信号值得细品。
减持规模有限,主体身份差异明显
本次减持计划中,最大头来自持股24.38%的控股股东广新集团,拟减持不超过1%,对应约2429万股;董事长陈仁喜和总会计师林道焕分别计划减持不超过0.0262%和0.0062%,属于典型的董高个人小额减持。从比例看,整体减持上限仅占总股本的1.0324%,且明确将在未来三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进行,对二级市场直接冲击较为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广新集团作为国资背景的实控人之一,其“自身经营需要”的减持理由虽常见,但在公司业绩大幅向好的背景下仍选择减持,可能反映出集团层面的资金调配需求,并不必然代表对公司前景看空。
业绩高增长与减持并行,市场情绪面临考验
就在减持公告发布前几天,生益科技刚刚披露了亮眼的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4.43亿元,同比增长78.04%;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达10.1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31.18%。同时,融资余额在10月底一度突破14亿元,显示杠杆资金持续加码,市场人气旺盛。
在这种背景下出现股东减持,容易引发短期情绪波动。但我们也要看到,高管减持部分来源于股权激励所得,且不超过其持股总数的25%,符合监管规定下的常规操作。关键在于,当前股价是否已充分反映基本面改善预期。
长期逻辑未变,关注技术升级与产业趋势
生益科技作为全球第二大覆铜板厂商,在高频、高Tg、封装基材等高端产品领域持续突破,受益于AI服务器、汽车电子和5G基建的长期景气周期。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高达6.42亿元,同比增长36.49%,技术壁垒不断加固。东莞本地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大趋势,也为公司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支持。
因此,此次减持更多应视为阶段性行为,而非趋势反转信号。投资者更需关注后续订单落地情况、高端产品毛利率变化以及行业库存周期走向。目前信息有限,还需进一步观察减持实际执行节奏与市场承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