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 股市场中,那些短期内涨幅惊人的 “妖股”,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想从股价启动到顶部全程持仓赚取所有收益,几乎不具备现实可能性。但如果能避开初期的震荡试盘阶段与后期的高位回调阶段,精准把握中间那段涨幅最迅猛的主升浪行情,却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
细心观察便会发现,这些 “妖股” 在启动阶段普遍存在一个共性特征 —— 均出现过 “烂板” 走势。不过,“烂板” 只是市场呈现的表面现象,其背后更核心的市场信号,是资金对这只股票价值与走势的 “分歧”。
“烂板出妖股” 并非市场传言,绝大多数 “妖股” 在上涨周期中都曾经历过烂板,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可理解为:“妖股” 的持续上涨依赖各路资金的轮番追捧与接力推动,整个过程会呈现 “分歧→一致→再分歧” 的动态循环。
正是由于大量资金在其中频繁进出、博弈交锋,市场交易情绪始终维持在亢奋状态,股票才得以走出 “妖股” 行情。反观那些连续 “一字涨停” 的个股,因中途缺乏充分的换手接力,筹码大多被单一资金主体掌控,属于 “吃独食” 的行情,一旦涨停板打开,就极易面临获利盘集中抛售引发的调整风险。
借助 “烂板” 捕捉 “妖股”,核心在于识别 “弱转强” 的关键信号。当股票完成第一波涨停(首板)后,后续走势需重点跟踪:若能从前期的弱势震荡状态转为强势突破状态,后续上涨动能通常较为充足,此时选择 “打板” 策略介入,属于对强势行情的积极响应;若走势与预期相悖,呈现明显弱势特征,则需及时规避风险。简言之,“强势持仓、弱势离场”,是短线交易中应对此类股票的核心操作原则。
复盘 A 股市场过往的 “妖股” 走势不难发现,没有任何一只 “妖股” 能跳过烂板的考验,真正的 “妖股” 正是在烂板的资金博弈中逐步成型的。对于 “妖股”,市场参与者往往会形成一种直观认知:股价越 “妖”,烂板出现的频率越高;而经历的烂板越多,后续 “成妖” 的概率反而越大。烂板如同检验股票真实强度的 “试金石”—— 按照传统市场逻辑,烂板后股价通常会走弱,但如果某只股票在烂板后不仅没有下跌,反而逆势走强,就意味着它具备超出常规走势的 “妖性”。
“烂板出妖股” 的理论支撑,本质是股票经过烂板阶段的充分换手后,形成了健康的筹码结构。而健康筹码结构的构建,需要满足四个关键条件:烂板、爆量、抢筹、空间板,具体解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