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石刚刚扔下一颗“技术升级+产能扩张”的重磅消息:子公司巨石集团将对桐乡生产基地一条年产18万吨的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实施冷修技改,项目总投资高达9.51亿元。更关键的是,冷修完成后,这条线的产能将直接从18万吨提升至20万吨,增幅达11%。这不仅是设备维护,更是一次实打实的技术迭代和效率跃升。
这次技改项目落地在浙江桐乡经济开发区,建设周期为一年,资金来源为企业自有资金及银行贷款。根据公告,该项目已在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全票通过,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作为中国巨石的全资子公司,巨石集团截至2024年底资产总额超439亿元,净资产近276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37.25%,财务结构稳健,支撑如此规模的投资绰绰有余。
冷修不是停产,而是“升级重启”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冷修”是什么——它是指玻璃纤维窑炉运行到一定年限后,必须停止生产、降温检修并进行结构性改造的过程。这既是安全生产的必要举措,也是企业引入新工艺、新装备的最佳时机。中国巨石明确表示,此次技改将融合其已建成的智能制造基地经验,应用更高效、更智能的核心装备,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与不良品率。
而最值得关注的数据是:项目预计投资收益率可达15.51%。在一个传统材料行业里,这样的回报率相当可观,说明公司在技术和管理上的积累已经形成了可复制、可放大的竞争优势。
我为什么看好这次技改背后的深意?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公告时,并没有把它当成一次普通的设备维护。我反而觉得这是中国巨石在当前业绩高增长背景下,对未来竞争力的一次精准加码。
先看基本面——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9.53%,归母净利润暴增67.51%,扣非净利润更是飙升125.91%。这说明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量价齐升,企业正处于盈利周期的上升通道。在这种时候选择投入近10亿元做冷修技改,恰恰体现了管理层的战略定力:不满足于短期红利,而是趁势夯实长期壁垒。
而且,股东户数虽然整体略有下降,但近两个季度却出现逆势增长,户均持股市值明显上升,意味着更多投资者正在用真金白银押注这家公司的未来。作为全球玻纤龙头,中国巨石不仅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也在持续拓展海外高端市场。
在我看来,这次技改不只是提升2万吨产能那么简单,它是智能制造转型的具体落地,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诠释。尤其是在工业4.0和新材料政策加持下,这类具备技术沉淀和资本实力的龙头企业,正走在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关键节点上。
当然,公告也提示了政策和市场波动的风险,这点不能忽视。但我认为,只要行业需求不出现断崖式下滑,这种基于现有产线优化的投资,风险相对可控,回报确定性较高。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场豪赌,而是一次稳扎稳打的进阶。中国巨石正在用自己的节奏,悄悄拉开与对手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