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美控股子公司被判偿还8160万元借款,一场源于五年前的股权交易纠纷终于迎来一审判决。根据公司10月17日发布的公告,其子公司山东菏泽福林热力科技有限公司被天津市凯森集团有限公司起诉,要求偿还8160万元股东借款,法院已判决支持原告请求。目前该判决尚在上诉期内,未生效。
这场诉讼的根源可追溯至2019年的一次并购。当时,联美控股收购了天津凯森持有的福林热力66%股权,并按持股比例同步提供了1.584亿元的股东借款,而天津凯森作为原股东,则向标的公司出借了8160万元。这笔交易本是常规操作,但在多年后却因债务归属问题对簿公堂。如今法院一审认定,福林热力需直接向原股东天津凯森偿还这笔款项,而非由股东层面解决。
从法律角度看,法院的判决依据的是借贷关系本身,即资金实际进入公司账户后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论出资方是否为股东。因此即便这笔钱属于“股东借款”,只要约定明确,公司仍负有偿还义务。不过,这背后也暴露出并购项目中股东间权责划分的潜在风险——当初的协议是否清晰界定了此类借款的处理方式?若缺乏明确安排,后续极易引发争议。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并非突发危机,更像是历史遗留问题的集中显现。联美控股在公告中强调,案件对整体生产经营不构成重大影响,我也倾向于认同这一点。毕竟,涉案金额虽不小,但相比公司整体资产和运营体量,并不会动摇根基。更重要的是,判决尚未生效,联美仍有上诉空间,最终结果存在变数。
但从企业治理角度,这件事值得深思。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在扩张过程中通过并购整合资源,追求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如《2025年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与产业链整合策略研究报告》所指出的趋势。但联美的案例提醒我们,并购不能只看眼前协同,更要算清“旧账”。交易结构设计、股东协议条款、后续管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可能在未来变成财务或法律负担。
市场对此反应也算理性。截至最新交易日,联美控股股价微跌1.97%,成交额并未异常放大,说明投资者普遍将其视为个案风险而非系统性隐患。但我认为,真正考验管理层的,不是如何应对诉讼,而是如何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过往投资项目的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历史无法重写,但教训可以吸收。对于正在推进产业链整合的企业来说,专业尽调、清晰契约和持续风控,才是真正走得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