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证券在研报中表示,永泰能源前三季度煤电一体对冲波动,未来业绩或受益煤价上涨。永泰能源(600157)凭借“煤电互补、储能突破、新矿蓄力”的三维发展战略,保持主业筑底稳、创新动能强、增长后劲足的状态,在传统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煤电主业筑根基,协同发展显韧性
2025年前三季度,永泰能源实现营业总收入177.28亿元,资产总额升至1083.33亿元,资产净额达521.01亿元,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保持规模稳增态势。煤电两大核心业务协同发力,构筑起坚实的经营韧性。
电力业务在迎峰保供中彰显担当,成为盈利“压舱石”。第三季度,公司紧抓夏季用电高峰契机,单季发电量达135.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65%,创下历史单季度发电新高。前三季度电力业务更实现营业毛利26.5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48%,毛利率提升至20.35%,较去年同期增加5.24个百分点,盈利质量持续优化。
煤炭业务则呈现触底回升的良好态势。面对市场价格波动,公司通过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强化全系统煤质管控等举措降本增效,三季度精煤回收率环比提升1.05%,同时通过内部消化390.03万吨自产煤对冲外部影响。财务结构的持续优化为发展护航,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51.90%低于煤炭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公司偿债能力持续改善。
储能创新破瓶颈,技术落地见实效
作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方向,永泰能源储能业务在三季度实现技术与应用的双重突破,成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引擎。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持续加码,重点聚焦钒电池全产业链攻坚,累计拥有储能专利技术26项,2025年新增授权专利8项,技术硬实力不断夯实。
永泰能源的钒电池储能核心技术实现行业性突破。新加坡子公司研发的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可将电解液用量减少40%—60%,直接降低核心材料成本,同时将系统工作温度从10℃-40℃拓宽至5℃-70℃,无需额外温控设备即可适配矿山、电厂等复杂场景。自主研发的1.2代32kW电堆于9月完成迭代,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²,能量效率超过80%。凭借技术突破,子公司德泰储能更斩获“全球液流电池储能创新突破奖”,获得行业高度认可。
技术成果已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2024 年9月投运的南山1.5MW/6MWh光储一体化钒电池储能电站,截至2025年9月累计发电294万千瓦时,完成186次充放电循环,年省电费超百万元;张家港沙洲电厂17.5MW 储能调频项目也已稳定运行,验证了技术的商业化可行性。目前3000吨/年高纯五氧化二钒选冶生产线与300MW/年全钒液流电池生产线正优化建设,达产后年产值预计超12亿元,规模化发展蓝图清晰可见。
海则滩建设提速,长期增量确定性强
作为陕西省及永泰能源的重点建设项目,海则滩煤矿三季度建设攻克多个关键节点,为公司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该煤矿核定产能600万吨/年,充分达产后产能规模1000万吨/年,煤种主要为优质化工用煤及动力煤,井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资源储量11.45亿吨,平均发热量6500大卡以上。
海则滩煤矿项目自2022年12月底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各项工程顺利推进。矿建工程已于2024年6月进入井下二期工程施工,截至目前,四条井筒已全部贯通,井下供电、排水、通风临时系统已形成,主运、辅运、回风三条大巷及井底车场、水仓、变电所等主要硐室已掘进达19000余米,二期工程已临近尾声,较工程建设计划进度提前。同时,地面土建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安装工程根据矿建工程需要正常推进。
2025年9月10日,海则滩煤矿项目两台智能掘锚一体机顺利投运;9月28日,成功起立重达1925吨的“亚洲最重”主立井井架,确保了永久提升系统形成;10月2日,配套选煤厂主厂房提前30天完成主体封顶,各项重大阶段性成果均为实现按期出煤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海则滩煤矿项目计划2026年6月底首采工作面完成安装、7月初开始试采出煤、年底形成第二个工作面,2027年一季度进行联合试运转,实现当年投产即达产。
海则滩煤矿项目地处陕北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西部大型火电生产基地,项目所产6500大卡以上的高热值优质煤炭产品既可作为优质化工用煤就地销售,直接满足当地煤化工企业用煤需求,还可作为优质动力煤供应当地燃煤电厂及国内其他地区;同时,距离海则滩煤矿选煤厂仅400米的国家“北煤南运”重要通道浩吉铁路海则滩发运站,确保了项目所产原煤外运便捷,进而提升公司煤炭产品市场占有率、品牌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
海则滩煤矿项目所产优质煤炭产品除对外销售外,也可直接通过浩吉铁路运往公司所属河南和江苏地区燃煤电厂,满足公司燃煤电厂大部分用煤需求,从而彻底解决公司燃煤电厂全部依赖外购的问题,实现公司煤电一体化协同发展,公司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力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