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暴增115%,中国船舶亮出“两船合并”后首份答卷
中国船舶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115.41%,这份成绩单来得恰逢其时。根据财报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4.03亿元,同比增长17.96%;归母净利润达58.52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也高达43.82亿元,同比增长122.24%。这是自“南北船”——即原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合并完成后,中国船舶作为整合平台交出的首份完整业绩报告,市场普遍将其视为检验重组成效的关键指标。
这一增长背后,是全球船舶行业正处于一个被称为“超级周期”的繁荣阶段。新船订单量创下历史新高,船价持续攀升,尤其在LNG动力船、甲醇燃料船等绿色船型领域需求旺盛。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造船国,在手持订单量和完工量上持续领先,而中国船舶作为国内最核心的造船上市平台,显然充分受益于这轮行业景气上行。
我看这次暴增:喜中有忧,不能只看增速
看到净利翻倍以上增长,我第一反应是兴奋,但细看财务细节后反而多了几分谨慎。诚然,行业红利摆在那儿,但公司的存货周转率同比下降、总资产周转率下滑较大,说明资产运营效率其实在变慢。再加上预付账款大幅增加,可能意味着为锁定原材料或设备支付了更多前置成本——这在供应链紧张的大环境下虽属正常,但也反映出成本压力正在向上游传导。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金面动向。数据显示,主力资金五日净流出近7亿元,行业整体也呈资金撤离态势。技术面上,股价处于布林带中轨与下轨之间,空方占优,短期压力位在36.85元,而当前价格34.23元已连续承压。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市场对当前高估值有所顾虑,情绪偏向观望。
合并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两船”合并本意是打造世界一流造船企业,提升资源整合能力与高端制造竞争力。从目前业绩看,协同效应初步显现,尤其是在订单承接和产能调配方面应有增效。但我认为,未来胜负手不在规模,而在能否抢占绿色船舶的技术制高点。
当前LNG、甲醇燃料船订单爆发,韩国仍主导大型LNG运输船市场,而中国正加速追赶。谁能在氨燃料、氢动力等下一代零碳技术上率先突破,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行业格局。中国船舶背靠央企资源,在研发支持上有优势,但市场化响应速度和技术创新灵活性仍需加强。
总的来说,这份财报无疑是亮眼的,但它更像是吃到了周期红利的“结果”,而非战略转型成功的“证明”。我对它的长期前景保持关注,但短期内,我会更倾向于观察其技术进展与现金流质量,而不是被一时的利润增速冲昏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