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船”合并后首份成绩单出炉,中国船舶净利暴增115%
“两船”合并落地后的第一份财报来了——中国船舶(600150.SH)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58.52亿元,同比大增115.41%。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远超市场预期,也首次验证了南北船重组背后的协同潜力。同期,公司营收达1074.03亿元,同比增长17.96%,扣非净利润更是飙升122.24%至43.82亿元,显示出主业盈利能力的实质性跃升。
这一增长并非偶然。在全球造船业处于历史性高景气周期的背景下,中国船舶作为行业龙头充分受益于订单放量和船价上行。目前,中国在造船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上的全球份额均超过53%,而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主要船厂排期已排至2029年。尤其是在集装箱船和部分中高端船型领域,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运行。
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转型带来的结构性机会。IMO严格的减排政策正推动LNG、甲醇等替代燃料船舶需求爆发。虽然韩国仍垄断约90%的大型LNG运输船市场,但中国船企正在甲醇动力船等新兴赛道快速布局,抢占技术迭代的窗口期。这种趋势为中国船舶未来的订单结构优化提供了想象空间。
我看中国船舶:业绩兑现只是开始
看到这份财报,我第一个反应是:市场的期待终于被兑现了。“两船”合并曾被不少人质疑为“规模叠加”,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效率提升。但现在看,成本管控、资源调配和订单统筹方面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体现在利润表上。
不过我也保持一份冷静。当前的高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行业贝塔,即整个造船周期向上带来的红利。真正的考验在于,当周期回落时,公司能否凭借技术壁垒和管理优势维持盈利韧性。特别是在LNG船这类高附加值船型上,我们与韩国巨头仍有明显差距,这直接关系到未来利润率的天花板。
另外,尽管股价近期有所回调(最新价34.23元,跌幅2.00%),但市值管理已被公司明确提上日程。这意味着后续或有更多动作来增强投资者信心。从长期看,谁能主导绿色船舶的技术路线,谁就能定义下一个十年的行业格局。中国船舶若能在甲醇、氨燃料等方向实现突破,完全有可能跳出“大而不强”的旧标签。
说到底,现在的中国船舶不只是在造船,更是在押注一场能源革命。我对它的看法是:短期看周期,中期看整合,长期则要看技术突围。这一波上涨还没走完,但真正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