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SH600150)$ 我眼里的中国船舶
2007年,中船集团采用单纯定向增发(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运作方式注入资产,当时的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广州远航的订单也是像现在这样饱满(2007 年手持订单已排至 2010 年),也正好是全球造船价格上涨周期,股价从06年牛市启动时的8元多一路涨到重组前的37块,重组复牌后连续 6 个一字涨停,股价从 37 元升至 66 元,后续最高摸至 300 元,实现了多赢。
2025年7月股东大会现场,施总经理在会上表示:“沪东会抓紧,再不抓紧就不值钱了,不适合注入的资产就是一个文件剥离的事。”这是股友在股东大会现场总结的,真假不知,但相信是真的。
沪东中华2024年交付了8艘lng,2025年5月完成新厂搬迁,根据它释放利润的方式,及新增产能自动化程度提升带来的建设周期缩短估计26年能完成15艘左右的lng交付。
2025年,中国船舶以1:0.1339 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且搞出一个低至4.03元的“兜底选项,在其本身近几年合并前已接近200%涨幅的股价吸收近几年涨幅只有70%但后续业绩即将暴发且刚完成40.44 亿元全部以自有资金支付收购中船天津年产能增加高附加值船舶扩产240 万载重吨的中国重工。作为一个弱势的小投资者我不想去诟病什么,愿赌服输,现在只盼未来。
股价为何走成这种狗样
一,指数从2024年9月的2700点到现在的4000点已完成1300点的涨幅,而中国船舶则在一次重组对象的双方中小投资者、机构投资者都不认可,但集团强大的意志下重组成功,但股价却大幅起伏后到现在还在那时的基础上原地踏步。
二,两股合并业绩从24年9月37亿到25年9月的78亿,大幅增长110%,中船结利的主要方法是时点法,高价订单较国内其他船企和韩国船企的时段法要晚上1年到1.5年,所以看国内及韩企24,25这两年的业绩情况可以知道中船未来26与27二年还将保持高增长.
三,经济全球化的战略全面实施与地缘政治冲突的平衡,我国从陆权大国开始正始走向海权大国,这两项都需要我国的海军走向深蓝,建国以来由陆军担任国防部长的传统从2024年开始转为由海军来担任,这标志着国家战略重心的调整,在 “海洋强国” 战略指引下,中国将进一步强化海军建设,构建陆海统筹、全域防御的现代国防体系。
四,我国对央企市值管理的要求历经 “2014年至2021年的概念启蒙和地方试水至2023至2025年全国推广和战略升级” 四阶段,政策工具从单一的考核指标扩展到涵盖并购重组、投资者回报、ESG 管理等的综合体系。这一过程既是资本市场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央企适应全球化竞争、实现价值重估的战略选择。“中特估” 实践推进,市值管理将进一步成为央企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路径。
种种情况都能支撑它的股价上涨,但它就是不涨,还跌。为何?因为美国301调查导致的年初接单下滑吗?人家手里的订单都排到28年了,怎么可能还像前几年那样接单。因为整体新船价格指数今年的高位盘整吗?在手的订单都到28年,且后面都是整体新船价格指数高位时的订单,哪怕现在这个整体新船价格指数调头向下,不还有二三年的保障吗?什么时候资金的眼光变得如此长远了?且在这牛市之下!!
所以我现在的认知中只有一个原因,厚颜集团想压低股价注入沪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注入沪东将采用的资本运作模式。
一,定向增发
中国船舶向中船集团定向发行新股,中船集团以其持有的沪东中华 100% 股权作为对价认购这些新股。这种操作集团18年前做做过,熟路得很,操作相对简单,不涉及现金支付。考虑到沪东中华是中船集团 100% 持股的子公司,这种模式的可能性较大。根据中国船舶集团 2025 年 1 月 25 日发布的承诺,集团将在三年内剥离沪东中华不宜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使沪东中华符合注入条件,并向中国船舶董事会提议将沪东中华注入中国船舶。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先对沪东中华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其价值,然后根据中国船舶当时的股价计算需要发行的新股数量。
按这种方式搞,实施周期要六个月左右,再加上沪东本身资产剥离要六个月,如果两者可以部分并行,最快可能一年内就能完成从剥离到注入。
股权置换
中船集团以其持有的沪东中华 100% 股权,与中国船舶现有股东(包括中船集团自身和其他中小股东)按照一定比例交换股份。这种方式类似于中国船舶吸收合并沪东中华,沪东中华注销法人资格,其全部资产、负债、人员及业务并入中国船舶。
股权置换的换股比例确定是关键环节,需要公平、合理地平衡双方股东的利益。在中船集团的案例中,由于中船集团已经是中国船舶的控股股东,采用股权置换方式可能需要向其他中小股东支付一定的换股溢价,以获得他们的同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操作过程较为透明,便于双方快速达成协议,但对支付方的现金流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大规模换股时可能面临财务压力。集团已经在重工上坑了我一次,这次它是被并一方了,会的反过来再坑我一次吗?
如果按这种方式搞,实施周期要八个月左右,再加上沪东本身资产剥离要六个月,哪怕两者可以部分并行,也至少需要一年左右时间才能完成从剥离到注入。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募集配套资金
2011 年 8 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首次明确:上市公司在进行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时,可同步 “募集部分配套资金”,在此以前是没有这种资本运作方法的,2014 年又修订,扩大配套资金比例上限(从交易总额的 25% 提升至 100%),放松募集资金用途限制。中国船舶向中船集团发行股份购买沪东中华 100% 股权,同时向不超过 35 名特定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 100%。
个人觉得现在以这种方式的可能性最大,又能控制发行价格,又能搞到钱。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相对复杂,发行的周期就更长。加上剥离的时间,两者可以部分并行实施的话也起码需要一年以上才能完成
也还有其他的运作办法,如资产无偿划转、换股吸收合并、分拆上市、债务重组、资产证券化等,但都可能性不大。
逆来顺受、怯懦不堪、贪懒馋滑的我只能卑微且坚韧的等待,就像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做好持股的准备,小小的投资者也只能谋事至此,成事就交给天吧!
只希望,待到山花烂漫时,我在丛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