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造船就是一个不断地把零件拼接成大零件和更大零件的过程,最后进入船坞进行总装,完成全船的结构和改装任务之后出坞,来到码头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近期“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下称“外高桥造船”)时,公司副总经理徐沙称。
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中国船舶(600150.SH)的全资子公司。徐沙表示:“26年里,我们见证了整个中国造船工业的蓬勃发展,也历经了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从早期以散货船、油轮为主的产品结构,跃升为如今覆盖大型邮轮、中大型油船、中大型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海上钻采及海上生产储卸油装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的完整产品谱系。”
在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的展厅,有两面墙以时间轴的方式记录了该公司每年交付的船舶。截至目前,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共交付船舶602艘,共计1亿215万载重吨。
除了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并实现全覆盖外,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也加速推进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用徐沙的话来说,就是“绿色造船造绿色船舶,智能造船造智能船舶”。
产品结构转型升级,拓宽“新航道”
从2003年交付首艘船至今,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的产品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
“原来我们主要是造18万吨~20万吨的散货船和30万吨的原油轮,到后面产品结构多元化,包括中型和大型的集装箱船、豪华邮轮、汽车运输船等。随着产品结构的改变,船舶的整体经济附加值在提高。”徐沙说。
其中,该公司设计建造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于2023年11月4日顺利命名交付。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于今年4月28日完成起浮,标志着我国大型邮轮建造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在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也通过技术创新建造绿色船舶和智能船舶。
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市场营销部部长助理魏艳告诉记者,该公司船舶已从传统单燃料烧柴油为主向双燃料转换,比如加上氨燃料或者甲醇燃料,以适应船舶绿色化的趋势,因为现在对船舶碳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现在我们新接和手上的订单中,绝大多数都是环保型船舶。”徐沙称。
造智能船舶,也是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近几年一直在努力突破的一大方向。据徐沙介绍,公司自主研发了“SWS-TIME”数字化造船平台,使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该平台集成设计、采购、物流、计划管理、完工管理等全流程生产管理信息,并实现千人千面的终端展示。每个船厂员工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自己当天、当周、当月要做的工作以及完成进度。”徐沙说。
截至目前,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交付的600余艘船舶中,较多船舶出口海外。
“我们的外贸出口总额已经超过了400亿美元。从2023年、2024年以及2025年预测的情况来看,每年的外贸出口金额都将达到20亿美元。过去几年,我们迎来了造船市场比较难得的一个上升机遇,所以目前手持订单比较多,最远的交期排到了2029年。”魏艳对第一财经说。
关于出口船舶的主要类型,魏艳介绍,从民船来说,目前手持订单中最多的是集装箱船,大概占到一半,其他还有油轮和汽车运输船等。
“其中,建造汽车运输船是因为汽车出口火热,我们在2021年开始涉足这个领域,目前一共承接了16艘汽车运输船的订单,已经提前交付了5艘。从生产角度来看,我们造得越来越顺,也不断刷新建造纪录。”魏艳说。
重型物资出入库仅需4分钟
面对数量庞大的零部件,如何高效管理、精准追踪?中船集团外高桥造船的智能仓储立库扮演着“智慧大脑”的角色,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现高效化。
沿着厂区内的经二路一直往前走,第一财经记者来到集配中心的重型堆垛机智能立体仓库(下称“智能立库”),向里走去,5处摆放统一的操作地台和5台显示工作流程的电子屏幕便映入眼帘,往里望去,则是一排排规整的货架。

在现场,操作人员展示了智能立库的自动化出入库情况。据记者现场观察,首先需要扫描箱码,再扫描平台码,第三步直接点击入库选项,无人导引车便开始了自动化工作,仅仅4分钟便能完成物资入库流程。
“传统的模式是完全靠4~5名地下保障人员,加1名空中行车配合人员,完成整个入库工作。过程中需要人员手工去记录什么物资到了哪个库位,然后纸质记录保存完毕之后,发给信息员,信息员再录入到ERP系统中去。”一位现场工作人员说。
他同时称,现在只需要员工完成三步,就能调动物资自动化出入库,并自动匹配库位信息,以及后续的生产计划需求。有了这个系统之后,管理员不出办公室就能实时看到仓库物资的存放和出库情况。
据上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智能立库于202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以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基础,实现大型邮轮等巨系统工程重型物资的智能化立体管理,包括自动匹配仓储位置、自动识别仓储状态、自动发布业务提醒等,并具备高精度的定位和操控能力,实现物资快速安全出入库。大幅提升了物资集配工作效率,有力支撑了公司邮轮、民船、海工三型产品的节拍化、批量化建造。
除了让物资智能出入库外,还可以“云开箱”,让物资检验突破时间地点限制。以往的模式需要船东、供应商、设计、采购、品保、船级社等相关人员集中进行开箱验收。而在“云开箱”模式下,通过穿戴安装摄像头的智能安全帽进行“开箱验货”,视频记录开箱过程,开箱视频还具备回放功能,便于后期查看。
此外,智能仓库也通过纵深布局拓展了利用空间。“立体货架部分实现了仓储面积增加200%以上,减少外借仓库,同时采用高效的滚筒输送线减少了复杂的人工操作。核心设备重型堆垛机具备30吨的最大载重能力,适应超大、超重、超宽重型物资的存储需求。”上述现场工作人员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