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司坚定聚焦主责主业,创新提升船海产业全球竞争能力。船海业务新接合同、手持订单、船舶完工交付均持续保持全球第一,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质加速,新兴产业竞争力持续增强。”近日,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2024年度集体业绩说明会上,中船集团总经理王国强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中船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600150.SH)2024年实现营收785.84亿元,同比增长5.01%;归母净利润为36.14亿元,同比增长22.21%。同时,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重工”,601989.SH)的重大资产重组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方案已获上交所受理,有新动态我们会进行公告。”5月23日,中国船舶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船舶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产能十分饱和,已排期至2029年。
超额完成民用船舶交付计划
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船舶系中船集团旗下核心军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其总部位于上海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业务包括造船业务、修船业务、海洋工程及机电设备等。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船舶共承接民品船舶订单154艘、1272万载重吨、1039亿元,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3%;完成交付民品船舶93艘、721万载重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13%。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船舶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22艘、2461.07万载重吨、2169.62亿元,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1%,中高端船型占比达到88%。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船舶及海工建造收入。其中,船舶及海工均为订单建造,公司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中国船舶董事、总经理施卫东表示,中国船舶根据手持订单交付计划、生产任务安排等确定收入目标,同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争取早交船、多交船。
近年来,需求增加推动全球新船价格上涨。据悉,截至2024年12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9点,同比上涨6.1%,连续5年增长,较2020年年底上涨50.6%。新船价格上涨既体现出市场对高质量、先进技术和环保型船舶的强劲需求,也侧面反映出行业在供需紧张和技术革新背景下的定价能力逐步提升。
在多重利好下,我国造船业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5076.3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9.63%;新船订单量13496.5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2.38%;手持订单量24546.7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88%,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6.88%、75.81%和66.70%,市场份额已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
“当前,全球造船市场处于发展新周期,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造船工业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展现出充分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韧性。”施卫东表示。
施卫东认为,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多项海事业绿色发展规则规范支撑绿色船型订单需求,推动船舶工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和绿色新船型的研发储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产品产业发展升级;交船任务显著增加,生产迈入提速发力期,对公司管理运行、生产资源整合统筹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明确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角度来看,深海科技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性强,与船舶行业紧密相关的包括深海进入/探测、资源开发装备等,深海装备具有典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属性。
“在深海科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造船业有望在传统产品研制能力基础上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据施卫东介绍,中国船舶将布局深海科技产业,进一步增强深海装备研制能力,积极构建深海科技“研发—验证—应用”闭环,形成“科研成果反哺产业、产业需求牵引科研”的良性循环,大力提升公司估值科技含量,多元开拓未来利润增长点。
对于2025年经营计划,施卫东表示,中国船舶确立了“全年完成营业收入805亿元”目标;完工计划为实现民品造船完工89艘/634.31万载重吨,修船完工270艘/19.35亿元,应用产业产值16.10亿元。
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稳步推进
在王国强看来,控股上市公司是中船集团开展研发生产经营,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力量,是助推主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资源。
时间拨回至2024年9月,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大资产重组正式启动,预计交易总价超1100亿元。中国船舶作为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将消除与中国重工之间的同业竞争。
记者了解到,合并后的中国船舶总资产规模接近4000亿元,年收入规模突破1200亿元,将成为全球资产规模、营收规模、手持订单数均领跑的世界第一大造船业上市公司,在全球造船标准的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合并后的中国船舶还将整合七大船厂,统筹各大船厂的接单和排期,突出各船厂的相对优势船型,打造全球船舶建造领域的单项冠军,增强高附加值船海产品的议价能力。
2025年1月,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同时发布公告称,中国船舶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重组方案已在双方董事会审议通过。
在此次业绩说明会上,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胡贤甫表示,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是A股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5月8日已获得上交所受理,进入监管审核阶段。
中国船舶方面也指出,本次重组事宜目前正在推进中。合并实施后,中国船舶将定位为中船集团船舶总装上市平台,系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
施卫东进一步表示,通过核心资产及业务的专业化整合以及技术、人员、生产能力、客户、品牌、供应链等核心资源协调,公司将充分发挥合并双方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聚焦价值创造、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品牌溢价,有效提升存续中国船舶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将紧抓船舶制造行业转型升级和景气度提升机遇,打造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