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5-23 15:35:59 股吧网页版
中国造船业“超级周期”启幕:全球69%订单背后的技术突围与重组革命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刘昱汝

  当全球航运业在脱碳风暴与地缘变局中寻找新锚点,中国造船工业正以惊人的效率重塑产业版图。

  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船企新承接51艘、251万修正总吨的新船订单,以修正总吨计,占全球新船市场订单量的份额约为69%,位居全球榜首。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中国船企长期以来对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市场需求敏锐洞察的结果。

  近日,在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召开的2024年度集体业绩会上,中国船舶董事、总经理施卫东透露,公司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同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的重组进入关键阶段。这场“技术+资本”的双重革命,正将中国推向下一个造船周期的制高点。

  订单狂飙:中国造船的“效率密码”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同比增长58.8%;截至2024年12月底,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49.7%。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造船业在产量和质量上的双重提升。

  中国造船业不仅在世界市场份额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更在LNG船、超大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稳稳驶向国际一流。中国船企的订单爆发绝非数量堆积,而是产品结构的质变。

  LNG运输船方面,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LNG船,曾长期被韩国垄断。2024年,沪东中华交付全球首艘第五代大型LNG运输船,并承接卡塔尔“百船计划”中24艘超大型LNG船订单,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绿色动力船舶方面,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8.5%,覆盖了LNG双燃料、氨燃料预留等主流船型。其中,广船国际为比亚迪建造的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提前交付了1000天,为中国汽车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海自主装备领域,中国海工企业取得显著突破。中船防务自主设计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标志着中国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跻身世界前列。

  船厂方面,中国有6家船厂位列全球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前十。其中,沪东中华造船位列全球第一,全年承接绿色动力船舶35艘、327.4万CGT;新时代造船、韩华海洋、三星重工和江苏新扬子造船分列第2至5位。

  近年来,中国在高技术船舶领域的突破尤为亮眼,出现了大批高附加值型船舶。这些船舶的研制和交付不仅提升了中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打破了国外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垄断。

  随着全球航运业加速向低碳转型,中国船企在LNG(液化天然气)动力船、甲醇燃料船、氨燃料船等绿色船舶领域占据技术优势。2025年最新数据,中国船企承接的环保型船舶(包括LNG动力船、甲醇燃料船、氨燃料船等)订单占比已超过60%,成为国际船东的首选。

  同时,中船集团总经理王国强也表示,中船集团及控股上市公司将围绕“高端、绿色、智能、深海、极地”五个维度,加快布局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打造具有中船特色的科技领军企业。

  重组革命:中国神船的“航母级”整合

  在全球造船业竞争格局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船舶凭借持续攀升的订单规模、稳健的经营业绩和强劲的产业协同效应,正迎来发展新拐点。

  “随着近年来船舶行业景气度的提升,中国船舶股份的经济价值正不断得以兑现,公司营收规模从5年前的500多亿元不断向上跨越,2025年度的经营目标更是超过800亿元。”施卫东在业绩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手持民船订单322艘、2461万载重吨、2170亿元,订单金额同比增长41%,订单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高端船型占比达到88%。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9月,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换股吸收合并项目全面启动。目前来看,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换股吸收合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中船集团副总经理胡贤甫介绍:“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合并是A股市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本次两家头部船舶上市公司的整合,旨在通过将中国船舶股份、中国重工下属船舶制造、维修业务统一整合并入中国船舶股份,从而提高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增强上市公司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同业竞争、维护中小股东权益。”

  国企改革专家周丽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整合,两家公司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在船舶总装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在船舶总装领域存在业务重合,重组有助于解决同业竞争问题,避免内部无序竞争,提高整体运营效率。重组后,存续公司将通过市场化手段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

  “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船舶及海工建造收入,船舶及海工均为订单建造,公司手持订单已排期至2029年。公司根据手持订单交付计划、生产任务安排等确定收入目标,同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争取早交船、多交船。”施卫东指出,当前全球造船市场处于发展新周期,我国船舶工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造船工业三大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国际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展现出充分的市场竞争力与发展韧性。

  中国重工董事长王永良表示,公司高度重视二级市场、重视投资者,将规范稳妥有序开展市值管理,坚持以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市场价值与公司长期内在价值相匹配。

  中国造船业将持续领跑全球

  全国工商联军民融合专家委员会委员、远望智库高级研究员谭云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船舶工业已连续15年稳居三个世界第一,造船能力更是超越全球第二至第十名国家之和。彰显了其发展规模的雄厚实力。然而,面对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中国船舶工业正面临新的转型挑战。

  据统计,今年1—4月,中国船企揽获的新船订单为215艘、682万修正总吨,以修正总吨计,虽然同比下降56%,但全球市场占比仍约为54%;韩国船企共赢得57艘、280万修正总吨的新船订单,以修正总吨计同比下降50%,全球市场占比约为22%。

  截至今年4月底,全球市场手持订单量为1.6046亿修正总吨,环比减少193万修正总吨。其中,中国船企手持订单量为9467万修正总吨,全球占比约为59%;韩国船企手持订单量为3557万修正总吨,全球占比约为22%。

  在新造船价格方面,截至今年4月底,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为187.11点,同比上涨1.7%,环比下跌0.32点。从具体船型来看,17.4万立方米级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平均单船价格为2.55亿美元,超大型油船(VLCC)平均单船价格为1.25亿美元,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平均单船价格为2.735亿美元。

  东吴证券研报称,2025年第一季度船厂在手订单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全球船厂在手订单合计3.81亿载重吨/1.62亿修正总吨,较2024年末增长2%/1%,2025年全球船厂交付量预计为9728万载重吨/4463万修正总吨,同比增长9%/9%。船舶行业供需缺口仍然明显,2024年全球船厂手持订单覆盖率达3.8年,位于历史高点,同期手持订单运力占比为12%,位于历史较低水平。

  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船厂新签订单1980万载重吨/895万修正总吨,同比分别-56%/-46%,新签订单金额299亿美元,同比-35%。

  东吴证券称,2025第一季度全球新造船市场订单同比下滑,由于2024年红海危机为集运公司带来大量利润,促进其进行投资决策,导致大量需求前置。造船厂在手订单饱满、交付周期长,船价维持高位,叠加301调查和美国关税背景下世界贸易不确定性加强,导致客户观望情绪浓厚。

  “当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动力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技术的不断涌现,为船舶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船舶工业需加速推进硬件软件化、软件智能化进程,以适应全球船舶市场的新需求,实现从规模领先到技术引领的跨越式发展。”谭云刚进一步表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