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造船市场保持景气,行业发展面临多重风险的当下,中国船舶(600150.SH)以一份营收、净利双升的2024年业绩答卷,再度印证了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周期红利中的领跑地位。根据财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85.84亿元,同比增长5.01%;归母净利润36.14亿元,同比增长22.21%。
亮眼成绩的背后,得益于中国船舶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多维度持续推进全产业链经营。公司高附加值船型订单占比显著提升,集装箱船、油轮、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汽车运输船(PCTC)、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细分船型订单数量均居全球前列。总计达2169.62亿元的在手订单,更是锁定了未来业绩的确定性。
作为综合性造船龙头,中国船舶的业绩增长并非单纯依赖周期红利,而是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战略布局,构建起“技术突破—产品创新—效益提升”的良性循环。从黄浦江畔的船坞到深蓝色的海洋,这家中国造船旗舰,正航行在全球海洋经济的核心赛道。
财务数据拆解:结构优化驱动盈利跃升
中国船舶的财务表现不仅体现在营收与利润的绝对增长,更在于其盈利质量的深度优化。2024年,公司“三大造船”指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业质效显著增强,各项业务的毛利率均获得提升。
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主营业务毛利率9.94%,同比增加0.43个百分点。其中,对收入贡献最大的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收入753.74 亿元,同比增长7.03%,毛利率9.57%,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如扣除2023年处置海工平台确认收入因素影响,2024年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业务收入实现同比增长16.87%,相应的毛利率同比增加3.56个百分点。
横向对比看,中国船舶的盈利表现显著优于同行。公司2024年ROE(净资产收益率)提升至7.10%,根据Wind数据,这一指标在中证指数船舶产业成分股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期该指数成分股平均ROE为4.28%,同时较中证军工指数成分股平均ROE4.50%也展现出明显优势。
订单是造船业的“生命线”,而中国船舶订单储备的“含金量”更为未来业绩提供确定性。2024年公司共新接民品船舶订单154 艘/1272.46万载重吨/1039.00亿元(按2024年底汇率,下同),合同金额同比增长42.57%,同期全球新接订单量为1.81亿载重吨、国内新接订单量为1.38亿载重吨,对应全球/国内份额分别为7.03%/9.22%。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手持民品船舶订单322 艘/2461.07万载重吨/2169.62亿元,合同金额同比增加41.34%。尤其是订单结构进一步优化,集装箱船、油轮、超大型乙烷运输船(VLEC)、汽车运输船(PCTC)、多用途船、自卸船等细分船型订单数量均居全球前列。据悉,VLEC、PCTC等船型单价较传统散货船高出30%-50%,且交付周期长达3-5年,有效形成业绩“蓄水池”。与此呼应的是,公司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180.99%,印证了高价订单逐步兑现的盈利弹性。
在业绩高增的同时,中国船舶延续了高比例分红策略。2024年度,公司拟每10股派现2.5元,分红率30.94%,派现总额11.18亿元。这一比例不仅延续了公司连续多年超30%的分红传统,凸显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是在国资委推动央企市值管理的背景下,彰显出对投资者回报的重视。
科技赋能图谱:研发投入转化为市场优势
中国船舶的质效双升,本质上是技术实力向市场优势转化的过程。2024年公司共完成专利申请1674项,其中发明专利1481项,形成了绿色化牵引、智能化增值、高端化突破的技术创新矩阵。
LNG运输船、大型邮轮与航空母舰并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耀眼的三颗明珠”。在LNG船领域,公司自主研制的首艘大型Mark III Flex薄膜式LNG运输船实现19个月建造交付纪录,自主设计“鲲”系列14000TEU大型LNG双燃料集装箱船首制船提前交付。在大型邮轮领域,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造速度已经可比肩欧洲顶尖大型邮轮建造企业,标志着公司在初步掌握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同时,向着系列化、精益化、高效化建造的目标又迈出坚实一步,也为培育和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数字化转型更是重构了造船业的生产逻辑。公司系统推进数智化转型纵深发展,在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等基地部署5G+工业互联网;深化AI 与工业大数据融合创新,江南造船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船舶+AI”联合实验室,通过推动数智赋能,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到成果转化的各环节实现效率跃升。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技术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市场优势。明星产品7000箱集装箱船平均两周交付1艘,18万吨双燃料散货船创行业新周期纪录;新一代自研“蓝鲸”系列82000吨首制船顺利交付;“鸿运”系列50000吨MR油化船油耗下降10个百分点,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自主研发设计的13000箱双燃料集装箱运输船,成功打开日本市场,获得主流集运公司11艘大订单;首艘自主研发、设计及建造的大型出口MSC豪华客滚船顺利交付。
全产业链协同效应的释放,则进一步放大了技术成果。中国船舶作为产业链“链主”,整合了从设计研发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资源,推动国产化替代成效显著。LNG船核心材料B型舱绝缘系统实现自主可控,液货船关键设备国产化率突破90%,高端钢材领域的止裂钢、殷瓦钢等关键材料均能自主供应。
这种垂直整合能力,使得公司在承接大型LNG船、PCTC船等高附加值订单时,能够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国际竞标中掌握议价主动权。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以点带面”的产业赋能,带动了船舶工业上下游的上百家供应商实现技术升级。
战略锚定未来:剑指深海科技与绿色航运核心赛道
面对全球造船业的新周期机遇,中国船舶正以“深海科技”与“绿色船舶”为双轮驱动,向海洋经济全产业链延伸。
在深海科技领域,中国船舶正迎来历史性机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从战略角度来看,深海科技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性强,中国船舶在深海钻探船、科考船、钻井平台等方面实力雄厚,或将作为重要角色助力“深海科技”产业发展。
公司联合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创通用型FPSO实现连续交付;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实现国内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从第三代到第六代的跨越式发展;“探索三号”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国内首艘具备全球深远海探测与极地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2024年11月,由公司参股子公司黄埔文冲自主设计建造的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建成入列。该船是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成果,集成了全球顶尖的钻探技术,拥有在海域11000米深度进行超深钻探的能力,是全球钻探能力最强、科学实验功能最全、智能化水平最高、综合运维成本最低的钻探船。这些布局不仅契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更打开了万亿级深海装备市场空间。
国际海事组织(IMO)的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扩展,加速了全球船队的绿色迭代。公司搭载自主研发甲醇供给系统的首制船顺利交付,甲醇双燃料船入选中央企业科技成果产品名录;为比亚迪建造的70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全球首艘液氨动力预留散货船等绿色船舶项目,均体现了公司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方面的突出优势。
展望2025年造船业发展,中国船舶分析称,多项海事业绿色发展规则规范支撑绿色船型订单需求,推动船舶工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和绿色新船型的研发储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不断涌现,推动产品产业发展升级。而在深海科技政策的推动下,围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深海技术装备的需求将会被激发,我国造船业有望在传统产品研制能力基础上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目前,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的换股吸收合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两家公司的强强联合,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更在技术、市场、管理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重组完成后,公司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提升,规模优势进一步发挥,产能优势进一步释放,从而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培育船舶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船舶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高长期经营质量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