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特钢刚刚发生了一笔重量级的股权变动——持股5%以上股东芜湖信泽海,将其持有的公司14.63%股份(约4.76亿股)全部协议转让给青海国投;与此同时,青海三建也将其持有的3.07%股份(1亿股)悉数转予青海国投。两笔交易完成后,青海国投在西宁特钢的持股比例将从原来的0.32%大幅上升至18.02%,成为公司最核心的国有资本持有主体之一。
这次股权转让并非市场化的并购行为,而是典型的集团内部国有资本整合。公告明确指出,此次调整属于“国有资本结构性调整范畴”,目的在于提升资源协同效率,并不涉及控制权变更,也不会改变西宁特钢的独立运营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青海国投通过此次归集显著提升了持股比例,但其与一致行动人欣世置业仍郑重承诺:五年内不谋求控制权,也不与其他非关联方采取一致行动——这一承诺自2023年10月作出后依然有效,说明本作更多是资产层面的优化,而非战略意图的根本转变。
从交易细节来看,两笔转让价格均为3.15元/股,总价合计超过18亿元。其中芜湖信泽海的部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资金来源为自筹;而青海三建的股份则以债权债务抵销形式完成交割,反映出集团内部复杂的财务安排和资源整合逻辑。所有转让尚需上交所合规确认及中登公司过户登记,程序性门槛仍在。
看到这里,我其实有点感慨。西宁特钢作为西部最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拥有铁路轴承钢、军工配套材料等多个垄断性产品线,理论上具备很强的主题想象空间——比如西部大开发、军工国产化、甚至雅鲁藏布江水电项目预期。但现实却是,公司连续多年亏损,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达5.62亿元,同比还在扩大。更值得警惕的是,股东户数短短一个季度暴涨超100%,突破9万人大关,人均持股数量腰斩,这明显是散户涌入、筹码分散的信号。
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次青海国投的股权归集,更像是在基本面承压背景下的一次“稳盘”动作。它传递出地方政府对本土重点工业企业的托底意愿,也可能是为后续可能的资产注入或改革预留空间。但从投资角度看,目前股价缺乏业绩支撑,主力资金也无明显介入迹象,短期更多只能看作波段博弈机会,远未到可以乐观押注的阶段。国有资本在“收拢拳头”,但市场信心的重建,还需要真金白银的盈利改善来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