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德股份两大核心铜箔产品技术取得重要突破——这不仅是材料领域的硬核进展,更可能成为中国高端制造在新能源与AI算力双赛道上突围的关键信号。
11月19日,诺德股份在黄石锂电铜箔产业园举办新品发布会,集中推出RTF3、HVLP4等三款AI电子铜箔及两款锂电铜箔量产产品。几乎同一时间,其自主研发的镀镍合金箔斩获2025年第十五届高工金球奖年度创新技术/产品奖。前者标志着公司在高端电子材料领域打破境外垄断,后者则意味着下一代电池关键材料瓶颈被实质性攻克。
具体来看,镀镍合金箔针对固态电池和高比例硅碳负极应用中的腐蚀、高温氧化和体积膨胀三大痛点,实现了耐硫化物与HF酸腐蚀、耐高温、高机械强度三项突破。而AI电子铜箔则凭借“低轮廓+高延展性”特性,在数据中心、光模块、芯片封装等高频高速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RTF反转铜箔可大幅降低信号损耗,HVLP系列产品适配先进封装需求,载体箔更是解决了超薄铜箔在压合过程中的褶皱与断线难题。
这一切的背后,是诺德股份斥资120亿元打造的黄石基地三年深耕的结果。如今这里已形成10万吨高端锂电铜箔和20万吨铜基材年产能,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162.69%。更为关键的是,公司正从单一箔材供应商向“算力引擎服务商”转型,现场与宏仁集团、广合科技、韩国YMT等上下游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AI铜箔—PCB板—智能设备”产业链协同生态。
看到这些进展,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家曾被视为传统材料企业的公司。很多人还停留在“铜箔=锂电池配套”的旧认知里,但诺德股份已经把战场拓展到了全球最前沿的技术交汇点——一边是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冲刺,一边是AI算力基础设施的爆发式增长。它不是被动响应需求,而是在定义下一代材料标准。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3微米、3.5微米超薄铜箔的持续量产能力,以及在偶联剂、低磁性沉积等“卡脖子”环节的技术积累。这些细节不常出现在公开宣传中,却是真正决定国产替代能否落地的核心壁垒。
当然,市场反应仍需观察。目前诺德股份股价为6.90元,跌幅2.40%,成交额达3.15亿,显示出资金关注度不低但情绪偏谨慎。但我认为,当一家企业能在两个高门槛、高成长性的赛道同时取得实质性突破时,短期波动反而提供了长期视角下的观察窗口。尤其是在中国亟需实现关键技术自主的大背景下,诺德股份的角色,或许比我们想象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