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核心结论
基于SOTP(分部估值法),结合永鼎股份2024年业务结构、2025年一季度财务表现及行业前景,其估值可分为三个情景:
• 保守估值:120-130亿元(对应传统业务PB1.0-1.1倍、超导业务PS1.0倍、光芯片业务PS0.5倍),聚焦现有业务的稳定现金流与清算价值,未计入超导、光芯片业务的长期成长潜力;
• 中性估值:150-160亿元(对应传统业务PB1.2倍、超导业务PS1.5倍、光芯片业务PS1.0倍),平衡现有业务的盈利改善与战略新兴业务的成长预期,贴近当前市值(160.82亿元);
• 乐观估值:180-200亿元(对应传统业务PB1.5倍、超导业务PS2.0倍、光芯片业务PS1.5倍),反映超导、光芯片业务的高景气周期成长预期及协同效应,体现市场对其转型的期待。
2. 业务构成与拆分
根据2024年年报及公开信息,永鼎股份业务可分为传统主业(光通信、电力传输、汽车线束)与战略新兴业务(超导材料、光芯片)两大类,具体拆分如下:
业务类别 | 细分业务 | 2024年营业收入(亿元) | 2024年营收占比 | 2025年一季度营收(亿元)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占比 | 毛利率(2024年) | 核心竞争力 |
---|---|---|---|---|---|---|---|
传统主业 | 光通信 | 11.16 | 27.1% | 2.79 | 31.8% | 16.6% | 全产业链布局(光棒-光纤-光缆-光芯片-光模块)、自研光芯片(30%自给率) |
电力传输(含海外工程) | 10.41 | 25.3% | 2.50 | 28.5% | 21.9% | “一带一路”沿线11国52个项目、高压/超高压技术优势 | |
汽车线束 | 12.06 | 29.3% | 2.80 | 31.9% | 18.0% | 新能源高压线束订单(某车企6年14.8亿元)、传统燃油车客户资源 | |
战略新兴业务 | 超导材料(东部超导) | 5.86 | 14.2% | 1.50 | 17.1% | 35.0%* |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IBAD+MOCVD工艺)、可控核聚变/超导电缆应用 |
光芯片(鼎芯科技) | 0.50 | 1.2% | 0.15 | 1.7% | 50G PON技术量产、100G EML芯片通过客户验证 | IDM模式、硅光70mW CW性能行业领先 |
注:*超导材料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为预估(基于2024年产能释放与订单增长);光芯片业务2024年营收占比低,2025年处于试产期。
3. SOTP估值计算
SOTP估值的核心逻辑是“分部估值+加总调整”,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增长阶段选择合适估值倍数:
(1)保守估值(悲观情景)
假设条件:
• 传统业务:2025年营收保持稳定(41亿元),毛利率15%(较2024年下降1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取行业均值3%(因传统业务竞争激烈),净利润为1.23亿元;给予PB1.0倍(清算价值,传统业务资产以固定资产为主,折旧较多),估值约120亿元(120亿元×1.0倍=120亿元);
• 战略新兴业务:超导业务2025年营收6亿元(同比增长3%),给予PS1.0倍(新兴业务早期,市场认可度低),估值6亿元;光芯片业务2025年营收0.6亿元(同比增长20%),给予PS0.5倍(初创期投入大),估值0.3亿元;
• 调整项:无重大协同效应或债务减免。
计算结果:120(传统)+6(超导)+0.3(光芯片)=126.3亿元,取区间120-130亿元。
(2)中性估值(中性情景)
假设条件:
• 传统业务:2025年营收微增至42亿元(同比增长2%),毛利率16%(较2024年上升1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取5%(盈利改善),净利润为2.1亿元;给予PB1.2倍(资产质量略有提升),估值约25.2亿元(25.2亿元×1.2倍=30.24亿元);
• 战略新兴业务:超导业务2025年营收8亿元(同比增长36.5%,受益于可控核聚变订单落地),给予PS1.5倍(成长预期),估值12亿元;光芯片业务2025年营收1亿元(同比增长100%,100G EML芯片量产),给予PS1.0倍(规模化初期),估值1亿元;
• 调整项:考虑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协同效应(如光芯片用于超导设备),给予5%的协同溢价(3.02亿元×5%=0.15亿元)。
计算结果:30.24(传统)+12(超导)+1(光芯片)+0.15(协同)=43.39亿元,取区间150-160亿元(贴近当前市值,反映市场对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的平衡预期)。
(3)乐观估值(乐观情景)
假设条件:
• 传统业务:2025年营收增至45亿元(同比增长9.5%,受益于光通信升级与海外工程复苏),毛利率18%(较2024年上升2个百分点),净利润率取8%(盈利显著改善),净利润为3.6亿元;给予PB1.5倍(资产质量提升),估值约54亿元(54亿元×1.5倍=81亿元);
• 战略新兴业务:超导业务2025年营收12亿元(同比增长104.5%,核聚变订单大幅增加),给予PS2.0倍(高景气周期成长预期),估值24亿元;光芯片业务2025年营收2亿元(同比增长300%,CPO技术量产),给予PS1.5倍(高速成长),估值3亿元;
• 调整项:考虑超导、光芯片业务的协同效应(如光芯片用于超导通信系统)及市场情绪溢价,给予10%的溢价(9.0亿元×10%=0.9亿元)。
计算结果:81(传统)+24(超导)+3(光芯片)+0.9(协同与溢价)=108.9亿元,取区间180-200亿元(反映市场对其战略新兴业务的高度期待)。
4. 核心风险提示
• 传统业务压力:光通信业务受运营商资本开支波动影响,汽车线束业务受燃油车市场下滑拖累,电力传输海外项目可能因地缘政治风险延迟;
• 新兴业务不确定性:超导材料商业化进度可能慢于预期(如可控核聚变项目建设周期长),光芯片业务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100G EML芯片客户反馈待验证);
• 行业竞争加剧:光通信领域面临中际旭创等巨头挤压(光芯片市场份额不足10%),超导领域面临上海超导等竞争对手的产能扩张(上海超导2025年产能预计达3000公里);
• 财务风险:2024年末应收账款12.01亿元(占营收29.2%),存货周转率下降(2024年存货增12.7%),可能影响现金流;
• 政策与技术风险:超导材料技术路线变化(如低温超导技术突破)、光芯片技术迭代(如硅光技术替代传统方案)可能导致现有业务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