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浪潮席卷车市、自主品牌智能化攻势凌厉的当下,合资品牌如何突破“转型慢半拍”的瓶颈?深耕中国市场四十余年的上汽大众,又将如何平衡德系品质基因与中国智能需求,在油电双线战场持续站稳脚跟?
在2025广州车展上,上汽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Fabiostoelzel(范必欧)、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李俊接受记者采访,围绕全新ID.ERA系列产品布局、“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落地、产品质量把控及未来市场规划等核心议题,全面解读上汽大众在新能源转型关键期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路径。

左:Fabio stoelzel(范必欧) 右:李俊
中德联手打造出“德系满级旗舰SUV”
此次车展推出的ID.ERA系列,被定义为上汽大众新能源发展的“新纪元”标志。李俊介绍,2026年,上汽大众大众品牌将会有6款全新新能源车型登场,其中4款是ID.ERA系列产品,因此ID.ERA的名字也正寓意着“新纪元”。他进一步指出,ID.ERA序列的第一款产品被定义为“德系满级旗舰SUV”,“这款增程车我们命名为9系。目前市场中9系产品均为大型SUV产品。我们把它定义为9系,它也是一款比较顶的大尺寸6座SUV产品。”这款旗舰车型将是中德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他透露,“9系这款车从立项到完成不足两年,完全是中国速度”,且“座舱内的空调、座椅、交互面板等领域,还会带来多项行业首发技术”,具体功能将在明年正式亮相时公布。
对于中德双方强强联手的优势,李俊表示,在当下的新能源市场,融入中国智慧的产品往往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上;而传承德系基因的产品则有自己的底蕴,在操控、调校、驾控和生产工艺制造上要求严格。
Fabio则强调,ID.ERA系列的推出是上汽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承诺的生动实践。目前上汽大众已与百度、腾讯、Momenta等本土企业建立合作,在AI、智能座舱等领域深耕研发。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销量占比70%的核心市场,其智能化需求已成为技术革新的核心驱动力,而上汽大众正将德国四十年的造车经验与中国智能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以德系燃油车积淀,破解增程车匮电等痛点
当前,市场对增程技术关注,陷入了“增程车造车门槛低,又好卖”“增程车销量越来越低迷”以及“大电池增程车尚有可为”等争议话题中。
这一次,上汽大众想给市场一个差异化的解决方案。李俊直言:多数人将增程车的发动机视为“充电宝”,但上汽大众认为,匮电状况下的驾驶表现才是增程车的核心分水岭。即将推出的ID.ERA9系搭载燃油车领域成熟的EA211发动机作为增程器,能确保匮电状态下加速性能不受影响,即便在低温、缺氧、冰雪道路等极端场景下也能保持优异表现。“我们的优势是断代式领先的增程器,同时还把过去辅助驾驶和智能座舱的短板变成了长板,这就是为什么它是‘德系满级旗舰SUV’,因为能真正解决增程车用户的痛点。”
除了核心动力优势,上汽大众在产品安全上的坚守更是底气所在。Fabio表示,上汽大众始终遵循8000多项严苛的工程标准,不仅满足国标要求,更有远超国标的额外保障,“这也是市场当中很少见的”。针对用户担忧的电池安全问题,车辆设计确保事故发生时,驾乘人员有充足时间安全撤离;同时,新车还将享受整车终身质保,用实际承诺打消用户的质量顾虑。“对于客户来说,只要选择了大众车,质量就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担忧。”
燃油车稳守阵地,新能源车“吹响进攻号角”
谈及市场表现与未来规划,李俊明确表示,上汽大众今年销量仍将稳定在100万辆以上,稳居“百万俱乐部”,累计车主已达2600万;2026年,公司将继续以100万辆年销量为目标,同时优化产品结构,确保新能源产品占比不低于20%。
这一目标的底气,来源于“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核心战略。在燃油车领域,上汽大众并未因新能源转型而放缓投入:2025年推出途昂Pro,升级途观LPro、帕萨特Pro等车型,更打造8.88万起的朗逸Pro,配备高通8155芯片智能座舱,部分车型还升级为四轮独悬;2026款Pro家族已具备高速领航NOA功能,2027年将向城市NOA逐步推进。
在新能源领域,2026年的6款全新车型将成为进攻市场的主力。不同于部分车企“放弃燃油车”的做法,上汽大众坚持两条赛道并行发展,同时“油电同智”战略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智能化体验。这种战略布局已收获市场认可——在J.D.Power等多项权威测评中,凌渡/凌渡L、帕萨特、ID.3等多款车型分别斩获细分市场可靠性、用户满意度及质量体验第一名。
李俊还强调,公司从未在制造标准、碰撞测试等方面有过妥协,产品参数甚至“反向虚标”,承诺的性能指标全部能够兑现,这也是ID.3在多项续航测试中斩获冠军的关键原因;Fabio更是直言,“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即便面临成本压力,也绝不会在质量标准上打折扣。
市场竞争的加剧,让上汽大众更加重视用户需求——专门成立用户部门,借助1000家一线服务门店网络,聆听消费者的痛点与槽点。李俊表示,“现在企业已将一半以上精力放在关注消费者诉求上,做好产品和服务后,销量数字自然水到渠成。”
结语:
随着ID.ERA系列等新产品的陆续落地,这家老牌合资车企正以全新姿态,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