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业务结构:自主品牌崛起与新能源转型加速
2.1 自主品牌成为增长新引擎
上汽集团的业务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自主品牌的崛起成为最大亮点。2025年1-10月,上汽自主品牌累计销量达235万辆,同比增长28.3%,在公司总销量中的占比攀升至64.4% 。这一比例在2025年上半年为63.5%,较2024年同期的约59%提升了4.6个百分点 。
从收入结构来看,2024年上汽集团的主营业务构成中,汽车制造业收入6141亿元,占比97.85%;金融业收入135.2亿元,占比2.15%。在产品结构方面,整车业务收入3813亿元,占比60.75%;零部件业务收入1907亿元,占比30.38%;服务贸易及其他421.4亿元,占比6.71%;金融业务135.2亿元,占比2.15%。
2.2 新能源汽车业务快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上汽集团的核心增长动力。2025年1-10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28.95万辆,同比增长42.47%,占总销量的比重约为35.3% 。10月单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0.67万辆,同比增长31.58% 。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中,上汽集团稳居第三位。2025年1-10月,比亚迪以约370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一,吉利以163.9万辆位居第二,上汽集团以121.6万辆位列第三,市场份额为9.4% 。上半年数据显示,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64.6万辆,同比增长40.2%,渗透率达到31.5%,其中自主板块新能源渗透率更是高达64% 。
2.3 海外业务稳健增长
海外市场是上汽集团的第三大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上汽海外市场销量49.4万辆,同比增长1.3% 。虽然增速相对温和,但在全球汽车出口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实属不易。
上汽集团正在实施海外战略3.0——Glocal战略,即"全球 本土"的组合战略,旨在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从"产品输出"转向"标准输出" 。未来三年,上汽计划推出17款专为海外各区域市场开发的新车,并首次输出自主研发的HEV混动系统。
2.4 合资品牌面临转型压力
尽管自主品牌和新能源业务表现强劲,但上汽集团的合资品牌仍面临较大压力。上汽大众作为曾经的"利润奶牛",2025年1月销量7.52万辆,同比下滑20.94%,环比降幅更是高达42.18% 。前4个月累计销量31.07万辆,同比下滑8.64% 。
上汽通用的情况更为严峻,2024年销量仅为43.5万辆,同比下滑56.54%,几乎腰斩 。自2017年创下200万辆销量巅峰后,上汽通用已连续7年销量下滑 。产能利用率方面,上汽大众设计产能208.8万辆,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55%;上汽通用设计产能190.8万辆,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22% 。
三、市场地位:销量回升与份额重塑
3.1 国内汽车市场排名第二
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汽集团2025年1-10月以355.1万辆的销量位居第二位,市场份额12.8%,仅次于比亚迪的370.2万辆(市场份额13.4%)。值得注意的是,上汽集团的同比增速为19.8%,高于比亚迪的14.1%,且与榜首的差距仅为15万辆,2025年底的年度冠军仍有悬念 。
在月度表现方面,上汽集团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2025年10月,上汽集团以45.4万辆的单月销量险胜比亚迪的44.17万辆,终结了后者的连冠之路,并实现了月度销量同比"十连涨" 。其中,上汽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达到67.4%,为30.6万辆 。
3.2 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居前三
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关键赛道,上汽集团同样占据重要地位。2025年1-10月,在新能源汽车企业集团销量排名中,比亚迪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吉利和上汽分别以163.9万辆和121.6万辆位列第二、第三,市场份额分别为12.7%和9.4% 。
从上半年数据来看,比亚迪、吉利、上汽三家企业合计占据了新能源汽车市场**51.2%**的份额,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统治力 。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销量64.6万辆,同比增长40.2%,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3.3 品牌矩阵日趋完善
上汽集团拥有完整的品牌矩阵,涵盖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两大体系。自主品牌包括荣威、智己、MG、大通、跃进、申沃、红岩等;合资品牌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等。2025年,随着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正式发布,以及与OPPO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深度合作,上汽的品牌布局更加完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集团在2025年初进行了重大战略重组,将上汽乘用车、上汽国际、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自主品牌核心业务整合为"大乘用车板块",旨在打破资源壁垒,集中力量攻坚核心技术与市场拓展 。
四、竞争格局:科技合作开启智能化转型新篇章
4.1 与华为合作打造"尚界"品牌
上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是其智能化转型的关键一步。2025年2月21日,上汽集团与华为终端正式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在产品定义、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等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尚界" 。
尚界品牌的定位极具战略意义:首款车型尚界H5定位纯电豪华SUV,基于荣威ES39平台开发,搭载华为智能座舱与高阶智驾系统,覆盖15万-25万元主流市场,成为鸿蒙智行生态中最具性价比的车型 。2025年4月16日,尚界品牌正式发布,首期投入60亿元,打造超5000人团队以及专属超级工厂 。
市场反响超出预期。尚界H5于2025年8月25日开启预订,9月正式上市。截至11月3日,交付量已突破一万台,刷新了鸿蒙智行旗下品牌首款车型交付破万的最快纪录。目前,上汽集团已启动尚界专属工厂的改造建设,原服务于豪华品牌生产制造的"灯塔工厂",追加投资近30亿元,计划2026年完成改造。
4.2 与OPPO深度合作智能座舱
除了与华为的合作,上汽集团还与OPPO在智能座舱领域展开深度合作。2025年4月9日,双方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率先实现车机、手机"软件共通、生态共融"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家庭、出行、办公等一系列场景 。
MG品牌成为双方合作的首发平台。2025年6月30日,MG与OPPO智行发布了在车机互联领域的最新成果,该系统基于上汽零束自研架构与OPPO生态的深度融合,将智能从单一车机提升到生态层面 。
MG4作为首款搭载MG×OPPO智行系统的车型,集成了智能语音、手机互联与云服务功能,支持手机与车机间多通道协同操作,如"摇一摇"导航投屏、车载小布语音助手与OPPO Watch联动等 。硬件配置方面,MG4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和15.6英寸2K分辨率中控屏,实现了与OPPO手机生态的无缝融合 。
4.3 技术研发实力雄厚
上汽集团在技术研发方面拥有深厚积累。公司累计投入1500亿元用于电动化、智能化研发,拥有近2.6万项专利。在智能驾驶领域,上汽同时推进地平线、Momenta、大疆卓驭、华为四条路线,形成芯片-算法-整车的完整闭环;在动力系统方面,从燃油的第五代EA888,到电动的固态电池、超级增程,再到三电总成与电控系统的自研能力,上汽已成为技术平台的组织者。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上汽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2025年,上汽新一代固态电池将在全新MG4上实现量产应用,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超过820Wh/L,电池容量超过75Ah 。上汽首款全固态电池"光启电池"计划于2027年落地,届时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 。
4.4 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
2025年,上汽集团推出了多款重磅新车,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除了前述的尚界H5和MG4,还包括智己LS6、荣威D6、别克GL8陆尚、宝骏享境等。其中,智己LS6搭载的恒星超级增程系统,实现了冬季充电起始功率170kW、综合续航1500公里的优异表现。
在智能化配置方面,上汽旗下车型普遍搭载了华为ADS 4.0辅助驾驶、鸿蒙座舱等先进系统。同时,"端到端"大模型已在智己L6上实现量产,并持续推进迭代升级。公司国产芯片的应用率持续提升,并与地平线等企业推进高端芯片的技术攻关与批量装车。
五、风险因素:转型挑战与经营压力并存
5.1 合资品牌持续承压
合资品牌的困境是上汽集团面临的最大风险。上汽通用的情况尤为严峻,2024年销量仅43.5万辆,同比下滑56.54%,几乎腰斩,销量减少56.6万辆 。自2017年创下200万辆销量巅峰后,上汽通用已连续7年下滑 。
上汽大众虽然相对稳健,但也面临较大压力。2025年1月销量同比下滑20.94%,环比降幅更是高达42.18% 。前4个月累计销量同比下滑8.64% 。两大合资品牌合计2024年比上年少卖68万台 ,严重影响了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产能利用率低下是另一个严重问题。上汽大众设计产能208.8万辆,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55%;上汽通用设计产能190.8万辆,产能利用率更是低至22% 。这种产能浪费不仅增加了固定成本摊销,也制约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提升。
5.2 新能源市场竞争加剧
虽然上汽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面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持续降价促销,新势力品牌加速产品迭代,可能导致上汽新能源车型面临价格压力和市场份额挑战 。
在技术层面,上汽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智能驾驶等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仍显不足,依赖外部合作,导致产品性能难以实现突破性创新 。这种技术依赖可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成为劣势。
5.3 海外市场面临贸易壁垒
上汽集团的海外业务面临严峻的贸易壁垒。作为出口欧洲最多的中国车企,上汽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欧盟对上汽纯电动汽车加征38.1%关税,叠加反补贴调查后总税率高达48.1%,严重冲击其欧洲出口业务 。
此外,作为国内最大的车企集团,上汽承受着比一般企业更多的压力。"船大难掉头",在汽车业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背景下,体量越大,惯性越大,转型难度也越大 。
5.4 内部管理存在挑战
上汽集团在内部管理方面也面临多重挑战。员工流失率持续攀升,成为企业发展的隐忧。高管贪腐案的曝光,暴露出公司在内部监督、权力制衡等治理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 。
在产品质量方面,公司近期召回近10万辆车,质量投诉频发,与其在环境维度亮眼的ESG表现形成反差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企业形象,更可能导致战略执行变形、资源配置低效,直接影响转型进程。
六、发展前景:战略转型开启新增长周期
6.1 2025年经营目标与战略规划
上汽集团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25年经营目标:全年整车销量超过450万辆,营业总收入超过6740亿元,营业成本控制在6000亿元左右 。在自主品牌方面,力争实现销量超过29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占公司总销量的比重超过60%。
"大乘用车板块"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该板块计划推出10款全新及大改款车型,其中新能源车型8款,力争全年整车销量超过100万辆,同比增长40%以上,并且盈利水平得到显著改善。智己汽车也将以大中型增程SUV新品上市为契机,力争全年销量增长50%。
6.2 长期战略目标清晰
上汽集团制定了《上汽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方案(2024—2027年)》,明确了到2027年的长期战略目标:
- 整车销量目标:全球整车销量重回行业领先;国内市场销量占比不低于70%、自主品牌销量占比不低于60%、智能电动产品销量占比不低于60%
- 科技创新目标:保持每年3%左右的研发投入强度(200亿元以上),自主拥有电动化和智能化核心技术,智电优势技术向合资企业溢出
- 全球布局目标:海外网点达到3000家,打造1个30万辆级市场,4个10万辆级市场,产品行销超120个海外国家及地区
- 品牌建设目标:将上汽自主品牌打造成为国内智能汽车的领导者和国际一流的中国汽车品牌
6.3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
技术创新是上汽集团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智能化方面,2025年将落地"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实现"中央计算 区域控制"架构,支持L3级自动驾驶量产 。
在电动化方面,固态电池技术是重中之重。上汽清陶的技术路线选择颇具前瞻性,锁定了氧化物体系的固态电解质。2026年,上汽清陶全固态电池将正式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2027年第一季度实现整车量产 。同时,上汽还在推进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技术,分三阶段推进:当前液态电解质含量10%wt,能量密度>400Wh/kg;2026年前液态含量降至5%wt,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远期目标是完全无液态电解质的全固态电池 。
6.4 券商机构普遍看好
资本市场对上汽集团的转型前景普遍看好。根据统计,近六个月累计共16家机构发布了上汽集团的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最高目标价为27.92元,最低目标价为23.50元,平均为25.40元;预测2025年净利润最高为129.99亿元,最低为87.64亿元,均值为114.2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585.42% 。
主要券商的盈利预测如下:
- 开源证券: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为107.2/136.8/172.0亿元,对应PE为17.4/13.6/10.8倍
- 民生证券:预计2025-2027年收入6878/7221/7762亿元,归母净利124.1/142.8/168.5亿元,对应PE分别为15/13/11倍
- 东吴证券:上调2025/2026/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期为102/130/174亿元,对应PE为22/17/13倍
机构普遍给予上汽集团"买入"评级,反映出市场对其转型前景的信心。中国银河证券给出了最高的目标价27.86元,认为公司合理每股价值区间23.54元-27.86元 。
结语与投资建议
上汽集团正处于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智能电动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关键时期。2025年,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加速创新、优化结构,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前三季度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特别是扣非净利润578.58%的大幅增长,充分说明了转型战略的正确性。
核心判断:上汽集团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在进入新的增长周期。自主品牌占比超过60%、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2.47%、与华为和OPPO的深度合作、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这些都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合资品牌仍面临压力,但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和市场策略的调整,预计将逐步企稳。
对投资者的建议:上汽集团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2025年预测PE仅12-15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考虑到公司的行业地位、转型进展和未来成长空间,强烈建议买入。目标价区间25-28元,对应2025年PE 20-22倍,较当前股价有30-40%的上涨空间。
对行业观察者的建议:上汽集团的转型路径对中国汽车产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其通过与科技巨头合作快速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电动化瓶颈、通过品牌整合提升运营效率的做法,值得其他传统车企学习。特别是"大乘用车板块"的设立和"尚界"品牌的成功,展现了传统车企在新时代的创新能力。
对从业者的建议: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革,传统车企必须主动拥抱变化。上汽集团的经验表明,通过开放合作、技术创新、结构优化,传统车企完全可以在新的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建议关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等新技术方向,积极参与产业变革。
上汽集团的故事还在继续。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领军企业,其在智能电动时代的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将影响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正确的战略选择,上汽集团必将在新的时代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以上深度研究报告内容均来自AI,仅供参考。
上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生产线核心进展(2025最新研究补充)
一、产线建设与量产时间表(已进入落地冲刺期)
- 产线现状:上海安亭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已全线贯通,核心干法电极设备完成调试与性能验证,2025年底将实现样件下线。
- 产能规划:一期产能0.5GWh,用于样车测试与技术验证,后续依托清陶能源乌海、成都基地65GWh总规划产能实现规模化扩张。
- 关键节点:2026年正式量产、2027年搭载智己等高端品牌车型交付,与丰田、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量产窗口形成直接竞争。
二、核心技术与性能优势(差异化竞争力突出)
- 技术路线:采用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方案,区别于丰田硫化物、QuantumScape柔性电解质路线,兼顾性能与工艺可行性。
- 核心参数:能量密度超400Wh/kg(是传统液态锂电1.5-2倍),体积能量密度820Wh/L,单电池容量≥75Ah,续航有望突破1200公里。
- 场景突破:针刺/200℃高温下不起火不爆炸,-℃环境容量保持率超90%,解决冬季续航缩水痛点;充电10分钟可行驶500公里以上。
三、产业链布局与战略意义
- 合作模式:通过合资“上汽清陶”实现“车企 电池厂”深度绑定,整合材料、设备、整车制造优势,攻克成本与工艺难题。
- 多路径保障:同步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并自研魔方电池,规避技术路线风险。
- 行业价值:国内首个明确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的车企,技术进度领跑同行,1500亿元研发投入支撑下,有望成为新能源下半场竞争的关键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