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电动爹”时代?上汽全固态电池2027年量产
上汽集团刚刚扔下一颗重磅技术炸弹——他们宣布,联合清陶动力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实现量产交付。这可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已经有了明确的时间表:2025年底完成样件下线,2026年开展样车测试,2027年正式上车落地。更关键的是,这条全固态电池产线已经在上海安亭实现全线贯通,意味着硬件基础已经就位。
按照上汽此前披露的技术路线,这款电池走的是聚合物-无机物复合电解质路径,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体积能量密度突破820Wh/L,容量也能做到75Ah以上。这个数字几乎是当前主流三元锂电池的两倍。直观来说,这意味着同样重量或体积的电池,续航能力可以翻一倍。一辆现在跑600公里的车,未来可能轻松突破1200公里。
而且,它的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也大幅提升。在针刺和200℃高温热箱测试中,能做到不起火、不爆炸,彻底解决用户对电池安全的焦虑。更实用的一点是,低温性能极强,低温下容量保持率超过90%。对于北方用户而言,冬天不再需要“省电模式”过冬,电动车终于有望摆脱“电动爹”的尴尬称号。
充电速度方面,理论上可比现有电池快一倍以上,有业内人士推测,10分钟充电就能实现500公里以上的续航补能。如果真能兑现,那电动车与油车在补能效率上的差距将被大幅拉平,真正具备替代燃油车的底气。
我看这场技术突围背后的现实与挑战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我是兴奋的,但也不免带着几分谨慎乐观。作为长期关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人,我清楚地知道,实验室突破和工程化量产之间隔着一条深沟。过去几年,太多“即将量产”的固态电池项目最终停留在PPT阶段。
但上汽这次不一样。它没有只靠自己闷头搞研发,而是牵手清陶动力,一家在固态电解质领域有扎实积累的企业。更重要的是,产线已经贯通,时间节点清晰,甚至具体到了“样件下线”“样车测试”这样的阶段性目标。这种务实推进的方式,让我对2027年的量产多了几分信心。
当然,资本市场反应很冷静。今天上汽股价微跌2.13%,成交额8.25亿,说明市场还没把这件事当成短期催化剂。这也是正常的——毕竟还有两年多时间,量产成本、良率控制、供应链配套都是未知数。
但我认为,一旦全固态电池真的落地,上汽不仅能在高端市场抢占先机,还可能重构整个电动车的竞争逻辑。不是谁堆料多、打价格战,而是谁掌握核心电池技术。从这个角度看,上汽这步棋,下得够远,也够狠。
我们或许正站在一个拐点上:电动车要从“能用”走向“好用”,而全固态电池,可能是那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