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在互动平台披露,清陶动力的全固态电池产线已在上海安亭实现全线贯通,今年年底将实现样件生产下线,明年将进行全固态电池样车测试,2027年正式实现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交付。这一时间表将上汽推至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化竞赛的前沿。
从技术路线看,全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终极方案。相比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上具有理论优势。上汽选择与清陶动力合作,采用氧化物电解质技术路线,这与丰田的硫化物路线、QuantumScape的氧化物柔性电解质路线形成差异化竞争。值得注意的是,清陶动力此前已在上汽高端品牌智己L6上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此次全固态产线贯通标志着技术迭代进入新阶段。
产业链布局显示,上汽在电池领域采取多路径押注策略。除清陶的固态路线外,集团同时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保持合作,并在自研魔方电池系统上持续投入。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策略,既规避了技术路线风险,又能在供应链议价中保持主动。
观察产业节奏,2027年这个时间点颇具深意。根据公开信息,丰田、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规划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窗口集中在2027-2030年。上汽此次明确时间表,既是对自身技术积累的自信,也透露出在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中抢占先机的战略意图。不过需要关注的是,固态电池仍面临材料成本、界面阻抗、生产工艺等产业化难题,能否如期实现规模化量产尚需时间验证。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审慎。消息披露当日,上汽股价下跌2.13%,收于14.70元,市净率仅0.57倍。这种"破净"状态与公司在新技术上的积极布局形成反差,反映出市场对传统车企转型成效仍存疑虑。融资数据显示,11月21日融资净偿还4936.07万元,融资余额降至29.44亿元,短期资金态度偏向保守。
将视角延伸至整体战略,上汽正通过"大乘用车"组织变革、智己品牌冲高、海外市场拓展等多维度推进转型。今年广州车展上,集团集中展示安全、智能、舒适三大技术底座,其中与华为联合研发的智能驾驶车型引发关注。在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0%的基础上,固态电池的突破有望成为其技术品牌向上的关键支点。
固态电池产业化的道路依然漫长,材料体系、制造工艺、成本控制等关键环节仍需持续突破。对上汽而言,2027年不仅是一个技术节点,更是检验其1500亿元研发投入成效的重要时刻。当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在电动化上半场打得难解难分之际,固态电池或许将成为决定下半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本文内容由多家媒体消息汇总整理而成,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