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开启
上汽集团宣布2027年正式实现全固态电池量产交付,这一消息在2025年11月21日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由上汽参与投资的清陶动力,其全固态电池产线已在上海安亭全线贯通,标志着技术验证和工程化进入关键阶段。按照规划,今年年底将完成样件下线,2026年开展样车测试,最终在2027年实现规模化量产与整车搭载交付。这不仅是中国车企在下一代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意味着电动化竞争已从液态锂电池迈向更高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的全固态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进展并非孤立动作。上汽近年来持续加码新能源核心技术布局,尤其是在固态电池这一“卡脖子”环节上,通过与清陶动力深度合作,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的技术路径。全固态电池被普遍视为解决当前电动车续航焦虑、充电速度和热失控风险的关键方案,若能在2027年如期兑现量产承诺,上汽有望在高端电动车市场抢占先机。
我看上汽这场“技术赌局”
说实话,看到“2027年量产”这个时间点,我第一反应是:够激进,但也够清醒。我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行业现状和技术门槛做出的判断。目前全球范围内真正具备全固态电池量产能力的企业仍屈指可数,丰田曾多次推迟其计划,而国内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半固态或中试阶段。上汽敢公开给出明确节点,说明背后已有实质性技术积累和产线验证支撑。
从资金面来看,近期主力资金对上汽确有流出迹象,五日净流入达-3.10亿元,股价也一度跌破布林线下轨,短期处于下跌趋势。但这可能更多反映的是市场对传统车企转型速度的担忧,而非否定其长期布局。尤其当MACD出现底背离、WR进入超卖区时,我认为反而要关注其技术面的修复潜力。
更重要的是,上汽的这步棋不是孤军奋战。它依托清陶动力的材料体系,结合自身整车集成能力,走的是“产学研+产业化”双轮驱动路线。相比单纯依赖外部电池供应商的传统模式,这种深度绑定更有利于控制成本、优化性能匹配,也为未来差异化竞争打下基础。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2027年能否真正实现车规级批量稳定制造?良品率、循环寿命、低温性能是否达标?这些都还需要后续数据验证。但我愿意相信,一旦突破,上汽不仅是在推出一款新产品,更是在重塑整个电动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这场关于未来的押注,已经悄然进入冲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