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刚刚扔下了一颗“技术核弹”——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正式量产交付。这个消息不是来自某家初创科技公司,而是出自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国家队”主力。就在11月21日,上汽集团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明确透露:清陶动力的全固态电池产线已在上海安亭实现全线贯通,今年底完成样件下线,明年启动样车测试,2027年进入量产交付阶段。这意味着,距离我们真正用上续航超千公里、充电十分钟、安全性极高的全固态电池电动车,只剩不到三年。
这条产线落地在上海安亭,正是上汽长期布局新能源和智能驾驶的核心基地之一。而合作方清陶动力,是国内固态电池领域公认的头部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已推出半固态电池产品,并在部分车型上进行装车验证。此次全线贯通的全固态电池产线,标志着从实验室研发到工程化量产的关键跨越。按照规划节奏,年底出样品、明年上实车测试,每一步都踩得紧凑且务实,没有空喊口号。
资本市场反应也很直接。消息发布当天,上汽集团A股股价微跌2.13%,报收14.70元,成交额达8.25亿元,成交量5571万股。表面看是下跌,但考虑到近期整体市场环境以及汽车行业转型压力,这一波信息释放更多被视作中长期利好。毕竟,全固态电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整个电动化竞争格局的重塑。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2027年量产”这种说法是有点保留的。毕竟过去几年,太多企业画过类似的饼,最后不了了之。但这次不一样。上汽选择的是与清陶动力深度绑定的技术路径,而不是闭门造车。清陶已有成熟的中试经验,加上上汽强大的整车集成能力和制造体系,双方形成的是“研发—验证—量产”的闭环链条。更关键的是,这次时间节点清晰、步骤明确,甚至细化到了样件下线和样车测试,说明已经进入了工程倒计时。
我对上汽这步棋打高分,不光是因为技术本身,而是它传递出的决心。当很多车企还在为价格战焦头烂额时,上汽已经在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制高点。全固态电池一旦落地,不仅能彻底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和安全顾虑,还可能让电动车在性能上再次碾压燃油车。谁先拿下这块高地,谁就有机会重新定义行业标准。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比如成本控制、循环寿命、大规模生产的稳定性,都是横亘在量产前的最后一道坎。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对了,速度慢一点也没关系。比起那些只会讲故事的企业,上汽这次选择用实打实的进度表说话,反而更让人安心。三年后回头看,2027年或许真会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又一次跃迁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