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资本最近开了一场业绩说明会,看似常规的动作,却透露出不少耐人寻味的信号。8月30日,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紧接着在近期召开了线上业绩说明会,管理层集体亮相,回应投资者关切。这场会议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数据披露,但问题和回答之间,藏着一家央企背景金融平台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挣扎与应对。
会上,投资者最关心的不是业绩本身,而是股价——为什么大盘都到3900点了,国投资本还在破净?更有人直接发问:回购计划执行进度缓慢,是不是因为公司觉得股价不便宜?面对这些尖锐提问,管理层的回应显得克制而谨慎。董秘于晓扬表示,股价受宏观、情绪、行业周期等多重因素影响,公司经营其实平稳。而董事长崔宏琴则强调,市值管理已纳入年度考核,股份回购、分红、信息披露都是工具之一。她还透露,公司在2025年3月就通过了《市值管理制度》,7月又推出“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4月公布了2亿到4亿元的回购计划,并已在9月完成首次回购操作。
有意思的是,尽管制度一再强调、方案频频出台,但从实际回购进展看,动作仍显迟缓。有投资者指出,回购时间过半,金额却不足1%,这难免让人怀疑公司执行的决心。财务总监曲刚倒是先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年7月刚刚派发了8.12亿元现金红利,分红是实打实的。但这笔钱落袋的同时,市场用脚投票——截至最新交易日,国投资本股价报收7.64元,跌幅2.92%,成交额近5.84亿,人气不算冷清,可信心显然还没回来。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心里有点复杂。一家基本面并不差、手握券商和信托牌照、背靠国家开发投资集团的金融控股平台,按理说不该被如此低估。但它面临的困境,恰恰是整个传统券商板块的缩影:业务同质化、增长乏力、市场偏爱高成长赛道,而对低估值蓝筹视而不见。国投资本不是没努力,它推回购、搞分红、定制度、做沟通,每一步都合规合矩,甚至走在监管鼓励的方向上。可资本市场更看重的是预期和故事,而不是稳健和制度。
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做了什么”,而在“能不能让市场相信”。制定市值管理制度容易,但要把这个制度转化为投资者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价值释放机制,才是关键。当一家公司需要反复解释自己“已经在做”的时候,往往说明它还没真正做到位。国投资本需要的不只是制度文件,而是一次真正能扭转预期的经营突破或战略升级。否则,再多的说明会,也只是在既有估值框架里打转罢了。
眼下,它还有时间和空间。毕竟,8.12亿的分红摆在那里,4亿元的回购也才刚开始。如果接下来能加快回购节奏,同时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或投行条线打出亮点,或许真有机会打破“破净魔咒”。但我始终觉得,对于这类央企金控而言,真正的重估,可能还得等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