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视像刚刚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交出了一份略超市场预期的答卷。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8.3亿元,同比增长5.4%;归母净利润达1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3%,扣非后净利润也实现了22.2%的增速。单看第三季度,营收156亿元,净利润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和20.2%——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这份成绩单显得尤为亮眼。
新业务爆发式增长,成核心驱动力
从财报细节来看,海信视像的增长不再单纯依赖传统电视业务。智慧显示终端虽仍受国内补贴退坡和高基数影响,Q3国内彩电市场零售量、额双双下滑,但海外业务表现稳健,预计全年外销增速将呈现“前低后高”态势。真正拉动业绩的是其“新显示新业务”:前三季度商用显示收入同比增长超149%,智能投影销量增长超107%,艺术电视、显示器、移动智慧屏销量分别增长52%、86%、199%。这些差异化产品线正在开辟新的增量空间,显示出公司在场景化创新上的敏锐布局。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端的突破。在Mini LED高端市场,海信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76%,中国市场销量更是翻倍增长超200%。这背后是其自主研发的RGB光色同控AI画质芯片H7和高性能背光芯片的支撑,推动液晶显示从单色背光迈向RGB三色光色同控,不仅提升了产品溢价能力,也在定义中国企业在高端显示领域的技术话语权。
我看海信视像:不只是家电公司,而是显示科技平台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份财报时,第一反应是——海信视像已经不能简单用“黑电企业”来定义了。它的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本质变化。过去我们总担心电视行业天花板低、竞争激烈,但海信通过“1+(4+N)”产业布局,把显示能力输出到商用、办公、户外、车载等多个场景,本质上是在构建一个以显示为核心的技术服务平台。
我尤其认同天风证券提到的“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这一判断。Q3毛利率提升0.5个百分点至14.4%,归母净利率达3.7%,背后不仅是成本控制得当,更是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的结果。再加上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的加持,短期业绩得到有力支撑。
当然,风险也不能忽视。国际贸易环境波动、新技术推广不及预期,都是潜在隐患。但从长期看,海信在MicroLED、虚拟现实显示、AIGC内容生成等前沿领域的投入,说明它并没有停留在舒适区。当前动态PE仅12.9倍左右,在科技属性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所以我认为,海信视像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转型。它不再是那个只拼价格的电视厂商,而是一个以显示技术为锚点,向多元场景延伸的科技型企业。如果你还在用十年前的眼光看它,可能已经错过了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