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周良成
近日,记者走访深圳多家酒行、超市,发现当市场还在为高端白酒的“去库存”和价格倒挂问题争论不休时,一股更为凛冽的“寒流”似乎已经席卷了整个传统酒饮市场——步白酒后尘,黄酒、红酒也不好卖了。
“黄酒一哥”改卖啤酒?古越龙山业绩“崩塌”寻找新赛道
近日,“黄酒一哥”古越龙山与“啤酒一哥”华润啤酒达成合作,双方宣布将联合研发推出“黄酒+啤酒”跨界联名产品。该产品预计年内上市,计划在华东市场试点推广,逐步拓展至全国市场。

深圳某超市货架上的雪花啤酒。周良成/摄
记者走访发现,在深圳市场,黄酒属于小众酒类,在超市的货架上一般只占小小一个角落。而啤酒则属于主流快销酒类,在超市的冰柜里,一般与各种饮料平分秋色。而黄酒酒精度在14°-20°之间,啤酒在3°-5°之间,两者同属低度酒饮。
据了解,华润啤酒长期稳居中国啤酒市场第一,市占率在30%左右,2024年公司营收超386亿元,其核心品牌“雪花啤酒”曾多年位列全球销量第一。古越龙山表示,华润啤酒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与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将为联名产品提供强大的渠道支撑。
古越龙山作为黄酒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近年来业绩颓势明显,2024年净利同比下滑48.17%。今年上半年净利下降近5%。古越龙山2021年定下的“力争酒类销售增长20%,利润增长20%”目标;2022年和2023年,定下的“酒类销售增长12%以上,利润增长12%以上”目标,都未能实现。
市场人士分析称,黄酒面临着“地域性”和“老龄化”的双重困局,在黄酒主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黄酒一哥”正被迫寻找新的增长曲线。“年轻消费者对黄酒的认知多停留在烹饪佐料或长辈饮品,其社交属性和时尚感远不及白酒、红酒、啤酒。古越龙山卖啤酒,是试图切入一个更大众的赛道,利用啤酒的渠道资源寻找第二曲线,能否成功融合尚是未知数。”
红酒市场“跌跌不休”:国产巨头与进口品牌共承压
记者采访发现,白酒、黄酒的销售困境并非孤例,与之呼应的是,红酒市场同样在经历一场销售的“寒冬”。随着酒类产业处于深度调整期,市场竞争加剧,不少从业者表示:“今年葡萄酒也越来越难卖了。”

深圳某超市货架上的红酒。周良成/摄
“国产葡萄酒一哥”张裕A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降”。张裕A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主营收入14.71亿元,同比下降3.4%;归母净利润1.86亿元,同比下降16.09%。今年上半年,张裕A葡萄酒销量同比下滑10.28%,葡萄酒营收同比下滑7.97%。
在葡萄酒业务收入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张裕正在积极布局白兰地等新业务,白兰地则成为唯一增长点,上半年公司白兰地实现营收约3.88亿元,同比增长8.99%。今年以来,截至10月19日,张裕A股价累计下跌5.22%。
另一家老牌红酒企业ST通葡的境况则更为艰难,公司长期在亏损边缘徘徊,主营业务增长动力不足。ST通葡2025年中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3.84亿元,同比下降5.73%。
在进口葡萄酒方面,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葡萄酒进口总量为1.14亿升,同比下降12.67%。近期,澳大利亚著名葡萄酒庄奔富正在积极与多家白酒品牌“联谊”,包括奔富与郎酒宣布建立世界酒庄联盟,双方联手推出了限量发售的联名产品,此外双方酒庄会员有机会互访。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酒类消费场景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正从传统的大型宴会转向小规模商务活动及生活方式导向的消费。与此同时,Z世代消费者正在重塑酒类消费场景,包括夜宵、露营等“休闲消费”,亲友、家庭等“聚会消费”,以及独酌、微醺等满足年轻人情绪价值的“自饮消费”等成为新的“基本盘”。“如今白酒、黄酒、红酒等酒企,都面临着这一转型挑战,快速转型能助力酒企从调整走向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