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联通总经理简勤抛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三大举措”,瞬间点燃行业关注。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路线的宣示,更透露出运营商正从传统通信服务商向产业数字化核心推动者加速转型的野心。
网络、平台、AI:三位一体的工业化新路径
简勤提出的三大举措清晰勾勒出联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布局逻辑。首先是强化网络底座——通过5G-A等前沿技术实现毫秒级时延、“5个9”高可靠传输,意味着机器间协同的稳定性已接近工业控制的极限要求。这种确定性网络能力,正是工厂敢于将核心生产流程交给无线连接的前提。
其次,平台层面,联通升级了自研的“格物”工业互联网平台,并推出工业软网关产品,直击设备接入难、协议不统一的痛点。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部署门槛和更快的落地周期,是真正能提升效率的“实用型”工具。
最值得玩味的是第三点:AI赋能。联通推出的“元景工业大模型”,主打零代码、低门槛应用,试图让一线工程师也能快速构建智能化场景。这背后其实是把AI从“专家专属”拉向“大众化工具”的关键一步。而在汉川电厂的落地案例中,5G-A毫米波通感一体网络实现了厘米级定位与黑飞检测,巡检效率提升3倍,年省成本360万元——这些数字不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经济效益。
我看联通这一手“产业牌”打得怎么样?
说实话,看到联通能在工业现场做出如此具体的成果,我是有点意外的。过去我们总认为运营商只是管道提供者,但现在看来,他们正在往价值链上游走得很坚决。尤其在AI与工业结合这件事上,联通没有空谈大模型,而是聚焦“低门槛使用”,这点很务实。
更重要的是,这个战略踩准了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节拍。当各地都在拼制造业升级的时候,谁掌握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未来十年的产业入口。湖北能成为工业互联网高地,离不开政策与科研资源的叠加,而联通显然是想成为那个“连接器”。
当然,挑战也不小。工业场景复杂多样,一个电厂的成功不代表能复制到化工、机械或纺织行业。而且当前股价处于下行通道,市场对这类长期投入能否转化为盈利仍有疑虑。但从趋势看,只要持续打出类似的标杆案例,资本市场的认知迟早会修正。
说到底,联通这次不只是在讲技术,更是在下一盘关于未来工业生态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