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上海出现了3个“日光盘”。
“我们明天(4月29日)就去认购第二批。”4月28日,买房人张晨通过微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他们认购的浦东新杨思“地王”项目翡雲悦府第一批开盘,由于摇号排名靠后,没机会选到房子。
得益于今年的楼市“小阳春”,多家头部房企1~4月继续保持优势。
近日,中指研究院、亿翰智库、克而瑞等多家机构公布今年1~4月房地产企业销售业绩排行榜。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前4个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11198.6亿元,同比下降10.2%,降幅较1~3月基本持平。4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16.9%,较3月单月降幅有所扩大。
保利发展领跑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前4月,保利发展累计销售额876亿元,领跑百强房企;绿城中国和华润置地累计销售额分别为710.2亿元和685亿元,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分阵营来看,TOP1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542.3亿元,较上年下降9.9%;TOP11~3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37.3亿元,同比下降12.5%;TOP31~5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69.2亿元,同比下降2.5%;TOP51~100房企销售额均值为32.9亿元,同比下降13.0%。
与此同时,多个阵营企业数量均发生变化。百亿元以上阵营企业25家,较去年同期减少3家;第二阵营(50亿~100亿元)企业27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家;第三阵营(30亿~50亿元)企业2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第四阵营(30亿元以下)企业为22家,较去年同期增加9家。
亿翰智库认为,截至2025年4月末,除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热点城市仍存政策余温,其他多数城市政策提振效应已基本消散。若想要再调动起楼市情绪,仍需持续出台有力度的政策。
分化行情延续
从众多城市来看,分化行情仍然延续。
克而瑞分析指出,一二线核心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未来成交放量程度主要取决于高端住宅供应,若有区位佳、产品力强的适销盘入市,短期内市场热度还将延续;武汉、天津等城市短期内市场有止跌企稳态势,后续成交有望延续稳中有增的弱复苏走势;部分弱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短期内高库存问题难解,整体去化难言乐观。
据亿翰智库统计,4月26日,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官网公示新增11个商品住房项目,合计1577套房源,覆盖浦东、黄浦、徐汇等区。其中,徐汇区滨江地王项目绿城·潮鸣东方备案均价高达19.5万元/平方米,刷新了徐汇区新盘均价纪录。放眼整个上海,绿城·潮鸣东方单价也仅次于翠湖天地六和,成为上海“第二贵”新盘。
近期各城市高热项目也反映出房企“精准投资、效率为先、聚焦好房子”的战略。中指研究院指出,典型房企对2025年销售目标较为谨慎,上市房企已鲜少提及具体销售目标,大多判断将维持在近年平均水平,说明房企不再唯“销售金额”论,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升签约回款率,以优质项目修复毛利率。
展望后市,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市场表现来看,核心城市土地市场保持一定热度,重点城市新房销售延续同比增长态势,未来随着房地产供需两端政策落位,叠加优质项目供给增加,核心城市市场有望继续修复,但城市分化行情仍将延续。”
同步播报:“五一”假期看房热情高上海有项目售楼处限流
“五一”假期昨日结束。这个“五一”假期,有人在出城的高速上堵着,有人在各大售楼处等着。
5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别走访了位于上海闵行区和杨浦区的两个楼盘,售楼处面积不小,但看房人络绎不绝,都显得有点拥挤。
“实在对不住,您先四处看看,销售还在带看,等会儿回来为您介绍。”闵行区安高申陇院的接待人员抱歉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而位于杨浦滨江板块的保利外滩序98项目距离开启认购还有十多天,售楼处已经临时关上大门限流,“看房需要在这儿稍等,里面人太多。”
和安高申陇院一样,保利外滩序98的接待能力也趋于饱和,置业顾问周婷(化名)抱歉地说,需要将几组家庭合并在一起接待。
“从目前蓄客情况来看,要买的客户还是挺多的,所以我们临时加推了一栋5号楼。”周婷说,“这样可以多供应60套左右。”
“金三银四”之后,不仅买家继续热情高涨,市场供应也开始加码。
记者在上海网上房地产公告看到,从4月下旬开始,每周公布的“本市近期将上市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一览表”中,项目数量明显增加,“五一”假期第一天又提前公布了8个项目的入市信息,其中不乏前期“日光”的前滩公馆和浦发莲园。
这次名单共包含8个楼盘,总计1271套住宅,备案均价从29600元~124673元/平方米不等;节前(4月26日)则公示了11个项目共1577套住宅,其中有4个每平方米单价“10万元+”项目。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通过微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期人气比较旺的大都是中高端改善产品,会给市场带来一波交易热情,对于促进供需关系配合、通畅整个交易链条有很好的帮助。从价格上看,一些产品并不便宜,但市场活跃度还是特别高,说明大家对于高端改善和‘好房子’的需求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