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股份刚刚扔出一枚“重磅调整”——公司拟对多个募投项目进行延期、终止,并新增三个重点项目,涉及金额超5亿元,这一动作已通过董事会审议,接下来将提交股东会表决。消息一出,市场关注度迅速升温。从公告来看,这次调整不只是简单的资金挪腾,更像是在行业变局下的一次战略转向。
此次调整中,公司计划对“航空维修能力建设项目”“新型直升机研制保障能力建设项目”等五个原有项目进行建设内容优化,并统一延长建设周期至2027至2028年不等。与此同时,直接终止了“无人机研发及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景德镇维修基地建设项目”以及“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三项投入预期较高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终止的项目此前募集资金投入进度普遍偏低,例如无人机项目仅投入约964万元,进度不足4.23%,说明实际推进远不及预期。
而被砍掉的资金并未闲置,而是转向三个新项目:一是“某型机供应链能力提升建设项目”,拟使用募资2.18亿元;二是“多用途出口型直升机研制项目”,投入近2.2亿元;三是“大型民用直升机医疗救援构型研制项目”,使用募资约1.48亿元。这三个新方向分别指向军用供应链强化、外贸机型开发和民用特种应用场景拓展,显示出公司在产品结构和市场布局上的重新聚焦。
战略收缩背后,是务实还是被动?
看到这里,我第一反应是:这不是扩张,而是“精准收缩”。原本铺开的摊子不小,尤其是无人机和应急救援实验室这类前沿项目,听起来概念十足,但落地难度高、回报周期长。现在果断叫停,可能是基于昌飞集团、哈飞集团的实际建设节奏做出的现实妥协。毕竟,募投项目的执行效率直接关系到股东利益,拖着不如及时止损。
更让我关注的是新增项目的构成。“多用途出口型直升机”明显指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当前地缘环境下,国产装备出海的战略意义愈发突出;而“医疗救援构型”则切入低空经济热点,契合国家推动航空应急体系建设的大方向。这说明中直股份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在紧跟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动态调整。
结合今日控股股东中航科工再度增持0.17%、合计持股已达54.71%的动作来看,我对这次调整的理解更深了一层——这不仅是业务层面的优化,更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发展路径的一次再确认。他们愿意继续真金白银投入,本身就传递出信心。
当然,我也保持一份审慎。新增项目中两个要在2029年才能达产,周期依然较长,期间技术迭代、市场竞争都存在不确定性。但我认为,比起盲目推进失焦项目,这种有取舍、有聚焦的资源配置,反而更有利于公司长期价值的夯实。至少,它向市场展示了管理层不再“画饼”,而是开始认真算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