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AIC扩容的背后逻辑
我刚泡好一杯茶,就看到招行和中信同时发布了AIC获准开业的公告。这两家全国性股份行带着百亿级资本入场,标志着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这个特殊赛道正式进入"战国时代"。作为经历过2017年首轮AIC设立热潮的老股民,今天就跟各位聊聊这场看似低调实则暗流涌动的金融布局。
从"五大行专属"到"群雄逐鹿"
记得2017年那会儿,AIC还是五大国有银行的专属玩具。当时监管层推出这个创新工具,主要是为了化解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压力,通过债转股等方式给企业"减负"。没想到八年后的今天,这个牌照突然成了香饽饽——先是兴业银行在福州抢先揭牌,现在招行150亿、中信100亿的"真金白银"又相继落地,连邮储银行也挤进了筹建队伍。
这种变化绝非偶然。从去年开始,监管层就连续发文松绑AIC业务限制:试点城市从上海扩展到18个,投资比例上限从4%提到10%,单只基金投资比例从20%放宽到30%。这些政策组合拳打下来,AIC的业务空间被彻底打开。特别是今年3月那份《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直接吹响了股份制银行进军号角。
新玩家的三板斧
细看两家新晋AIC的业务规划很有意思。招行把招银金投定位成"投商行一体化"平台,强调要发挥招银国际在股权投资上的经验;中信则把信银金投塞进了"中信股权投资联盟"这个生态圈,号称要打造"股+债+贷+保"的闭环。虽然表述不同,但核心思路都是要用银行系的资金优势,在战略新兴产业和专精特新领域"种蘑菇"。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选址策略。中信把总部放在广州天河CBD,招行扎根深圳福田,加上兴业的福州大本营,三家股份行不约而同押注东南沿海——这里既是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是科创企业的聚集地。广州市委金融办那位负责人的表态很直白:AIC要当"耐心资本",给科创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
一级市场的鲶鱼效应
现在问题来了:这些带着银行基因的AIC,会不会改变一级市场的游戏规则?从已有案例看,五大行AIC早已摸索出"银行+地方国资"的联合作战模式。比如建信投资联手工银投资在深圳落地的系列基金,就是典型的结构化操作:银行出资金和专业能力,地方政府提供项目资源和政策支持。
但股份行的玩法可能更灵活。招行在公告里特意提到要"深化产融协同",中信则强调要参与国企并购重组。考虑到招行的财富管理优势和中信集团的混业经营背景,未来不排除会出现"PE+上市公司"的升级版——"AIC+产业龙头"的新组合。
机会与风险并存
站在投资者角度,AIC扩容至少传递出两个信号:一是监管层正在打通银行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任督二脉";二是股权投资正在成为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关键拼图。不过也要清醒认识到,这类机构还处在"戴着镣铐跳舞"的阶段——既要做大股权投资的蛋糕,又要严防风险跨市场传染。
就像我在券商的朋友说的:"AIC这盘棋,下好了是多方共赢,下砸了就是不良资产2.0。"各位不妨多关注这些AIC的后续动作,特别是它们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项目。但要记住,任何创新业务都伴随着试错成本,具体到个股操作上,还是得擦亮眼睛、控制仓位。